第13章 去博物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3章 去博物馆

 

翌日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徐福的眼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醒得很早,或者说,他本就未曾深眠。两千年的沉睡之后,每一刻清醒都带着奇异的陌生感。这个时代的床榻柔软得过分,让他有些无所适从,远不如石榻或硬木板来得踏实。

他起身,学着苏晴教他的方式,摸索着打开了房间的灯。柔和的光线瞬间铺满,驱散了晨曦的微茫。窗外,城市的喧嚣己初现端倪,那是他尚不熟悉的钢铁轰鸣与人声鼎沸。

简单洗漱后,苏晴己在门外等候。她今天换了一身干练的休闲装,头发束成马尾,显得英姿飒爽。“徐先生,早。”她递过一个纸袋,“这是早餐,三明治和牛奶,您尝尝看。”

徐福接过,看着那两片面包夹着各色食材的东西,又看了看那白色液体的“牛奶”,倒是比昨日的粥品更让他好奇。他学着苏晴的样子咬了一口,味道……很新奇,谈不上多美味,却也不难下咽。

“今日我们要去的地方,路途稍远。”苏晴边说边引着他出门,“需要乘坐一种……嗯,铁制的‘马车’,速度极快,可日行千里。”

徐福挑眉,日行千里?那比大秦最精锐的斥候骑兵还要迅捷数倍。他心中虽有疑虑,却也多了几分期待。

他们乘坐的,自然是苏晴的私家车。当徐福坐进副驾驶,感受到那铁盒子平稳而迅速地在宽阔的“驰道”上飞驰时,饶是他见多识广,也不禁暗自心惊。车窗外,景物飞速倒退,高楼大厦如山峦般连绵不绝。这等速度,这等景象,确非人力所能及。

“此物,以何为动力?”他忍不住问。

“燃油,一种从地下开采出来的……黑色的液体,燃烧后产生巨大的能量。”苏晴尽量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解释。

徐福若有所思。燃油……能量……他想起了方士们炼丹时偶然引发的猛火,威力巨大,却难以控制。这个时代,竟能将其驯服,用于驱动如此庞然大物。

约莫半个时辰后,车子在一栋宏伟的现代建筑前停下。这建筑线条流畅,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前人流络绎不绝。正上方,悬挂着几个醒目的鎏金大字——“华夏历史博物馆”。

“到了。”苏晴解开安全带,“这里,收藏着从古至今的无数珍宝,记录着这片土地数千年的变迁。”

徐福抬头仰望着这栋建筑,心中并无太多波澜。于他而言,再宏伟的宫殿楼阁,也比不上阿房宫的万一。他更在意的,是苏晴所说的“记录变迁”。

进入博物馆大厅,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宽敞明亮的空间,精心布置的展板,以及那些被安放在玻璃柜中的各色器物,都让徐福感到一种微妙的隔阂。这些东西,有的他曾亲眼见过,有的甚至亲手使用过,如今却成了供人观赏的“文物”。

苏晴显然是这里的常客,熟稔地领着他走向古代史展区。“我们先从您熟悉的时代开始看起吧。”

他们首先来到的是先秦时期的展厅。青铜器、玉器、陶器……一件件器物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久远的故事。徐福的目光扫过那些斑驳的铜鼎、纹饰古朴的玉璧,神色平静,只是偶尔在看到某些熟悉的铭文或器型时,眼神会微微一凝。

“这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爵,”苏晴指着一件三足酒器介绍道,“古人用于饮酒或祭祀。”

徐福点头,心中却道:此爵工艺尚可,但比起宫中御用之物,还是粗陋了些。祭祀之用,更重其纹饰寓意,此物件形有余而神不足。

他们继续往前,很快便进入了秦汉展区。这里的气氛,对徐福而言,陡然变得不同。

“徐先生,您看,这是兵马俑的复制品。”苏晴指着一尊与真人等高的陶俑,眼中带着几分兴奋,“真正的兵马俑在始皇陵,规模宏大,举世震惊。”

徐福的脚步顿住了。他看着那陶俑,熟悉的铠甲样式,那略带僵硬却不失威严的面容,一瞬间,骊山脚下那数十万劳役的喧嚣,军阵操练的号角,仿佛又在耳边响起。他曾数次奉诏前往骊山,巡视皇陵工程,对这些“冥府军士”再熟悉不过。

“嗯,是仿制品。”他淡淡开口,声音听不出情绪。只是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似乎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

苏晴有些意外他如此平静,但转念一想,他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人,或许早己见怪不怪。她又指向旁边展柜里的一枚秦半两钱:“这是秦朝统一后推行的货币。”

徐福的目光落在那些锈迹斑斑的圆形方孔钱上,嘴角不易察觉地牵动了一下。他想起了当年为了推行新币,朝堂之上多少争论,民间又有多少怨言。他还记得,自己府中的库房里,就曾堆放着成箱的这种钱币。

“此币,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由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组成。”徐福缓缓说道,像是在陈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

苏晴听着,心中却是一动。这些知识,书本上都有记载,但从徐福口中说出,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仿佛他不是在复述历史,而是在回忆亲身经历。

他们走到一幅巨大的秦朝疆域图前。苏晴正要介绍,徐福却先开了口,手指点在地图的西南一角:“此地,夜郎国,其王曾问‘汉与我孰大?’,实则蕞尔小邦,早己归附。图上所绘,略有偏差,其疆域当再向南延伸百里,至无名大江方止。”

苏晴愣住了。她仔细看了看地图的标注和年代,又回忆了一下相关的史料记载,发现关于夜郎国的具体疆界,学界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徐福这般笃定的语气,让她不由得不信。

“您……您怎么知道得如此清楚?”

徐福收回手,淡然道:“曾奉陛下之命,巡视西南,宣扬大秦国威,对那里的山川地理,略知一二。”

苏晴倒吸一口凉气。巡视西南?宣扬国威?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是何等波澜壮阔的历史!她感觉自己仿佛正与一部活着的史书对话。

旁边有几个游客和一位戴着眼镜的导游也听到了徐福的话,纷纷侧目。那导游扶了扶眼镜,打量了徐福几眼,眼中带着几分探究和不以为然,似乎想开口反驳,但看到徐福那平静却不容置疑的气度,又把话咽了回去。毕竟,为一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民间历史爱好者”的随口之言,耽误自己的讲解时间,并不值得。

苏晴压下心中的激动,继续引着徐福参观。接下来的展品,更是与徐福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套秦代官员的朝服复制品,他看了片刻,微微摇头:“衣袖过窄,绶带颜色亦不对。我大秦官员品阶,于服色、冠式、佩绶皆有严苛定制,非如此随意。”

一个秦代书房的场景复原,里面摆放着简牍、毛笔、砚台。徐福走近,拿起一支仿制的毛笔,在空中虚划了几下,感受着那熟悉的握感。“此笔狼毫过硬,不宜书写小篆,用于勾勒舆图倒尚可。”他又看向那些竹简,“编联竹简的丝绳,当用熟牛皮细条,更为坚韧耐久,寻常丝线,不出三五年便会腐朽断裂。”

苏晴听得目瞪口呆,她身旁的几个游客也停下了脚步,好奇地听着。徐福所说的这些细节,是历史文献中都未必会详细记载的,却又是如此合情合理。

“这位先生,您对秦朝历史很有研究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忍不住开口赞叹道。

徐福看了他一眼,微微颔首,并未多言。他并非“研究”,他只是在陈述自己的日常。

苏晴心中却是百感交集。这些在后人眼中珍贵无比的文物,在他看来,不过是寻常物件,甚至还带着各种“不合规制”的瑕疵。这种跨越两千年的认知错位,让她感到一种莫名的荒谬与震撼。

他们来到一个独立的展柜前,里面陈列着几件残破的青铜器和一些陶片,旁边标注着“方士遗物(复制品)”。展柜的说明文字写着:“秦汉时期,方士盛行,为帝王炼制丹药,寻求长生不老之术……”

徐福的目光凝固了。他看到了一件熟悉的器物——一个三足双耳的丹炉残片,虽然只有一小半,但他认得那上面独特的云纹。那是他当年亲手督造,用于“长生试验”的数百个丹炉中的一个。炉身所用的青铜,掺杂了十几种稀有矿石,是他遍寻山川大泽才搜集到的。

就是这东西,让他陷入了两千年的沉睡。

他的呼吸微微有些急促,垂在身侧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那些被尘封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始皇帝的殷切期盼,同僚们的勾心斗角,试验失败时的绝望,以及最后那场意外……

“徐先生?”苏晴敏锐地察觉到他的异样,“您怎么了?”

徐福缓缓抬起头,脸色有些苍白,眼神却异常复杂,有痛楚,有迷茫,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自嘲。“无事。”他声音有些沙哑,“只是看到这些……故物,略有感触。”

“故物?”苏晴心中一紧,她知道,这绝非简单的“感触”。她看着展柜里的那些残片,再看看徐福,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脑海中浮现:难道这些所谓的“方士遗物”,与他本人有着首接的联系?

就在这时,徐福的目光又被丹炉残片旁边的一卷竹简吸引。那竹简也是复制品,摊开着,上面用秦篆书写着一些残缺不全的文字。

“……聚天地灵气,炼九转金丹……阴阳……五行……逆转生死……”

徐福的瞳孔骤然收缩。这上面的字迹,他认得!虽然残缺,但那独特的笔锋,那行文的习惯……

“这是……李少君的笔迹?”他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颤抖。

李少君,与他同时代的大方士,也是他曾经的同僚,更是他“长生试验”中最重要的合作者之一。当年那场意外,李少君也在场!

苏晴被他这句话惊得心脏都快停止了跳动。“李少君?史书记载中,汉武帝时期的一位著名方士……可,可这竹简的年代鉴定是秦朝晚期……”

徐福没有回答她,他的全部心神都被那卷竹简吸引。他死死盯着上面的文字,试图从那些残缺的片段中,寻找当年的真相。他沉睡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李少君的结局又是什么?

博物馆内人来人往,喧闹声、讲解声不绝于耳。但此刻,徐福的世界里,只剩下那卷竹简,以及两千年前那场改变了他命运的试验。


    (http://kkxsz.com/book/bfij0a-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
2k小说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