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风暴眼中的泡面香李教授的行动力,堪比他年轻时在考古工地上挥舞的洛阳铲,精准而高效。
人还没离开茶馆,一个电话己经拨了出去。
电话那头,是他的一位老友,国内某顶级考古期刊的主编。“喂,老张啊,我,李振国。跟你说个事,一个能震惊整个学界的大事!”李教授清了清嗓子,刻意压低了声音,营造出一种发现绝密情报的神秘感。
徐福和苏晴在一旁听着,神情各异。
苏晴是想笑又不敢笑,憋得有些辛苦。
她从未见过一向严谨古板的李教授,竟有如此“戏精”的一面。
徐福则饶有兴致地看着,仿佛在欣赏一出别开生面的皮影戏。
电话那头的主编显然被吊足了胃口,连声追问。
李教授这才慢悠悠地抛出重磅炸弹:“我们博物馆,最近来了一位特别顾问。对,年轻人。他……怎么说呢,有点神异。任何青铜器,不管伪造得多么天衣无缝,他看一眼,就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前两天,一件高仿的‘虢季子白盘’,仪器都检测不出问题,他上去闻了闻,就断定是用了西郊化工厂的废料做的旧,连人家造假窝点的地址都差点报出来了!”
“什么?闻了闻?”主编的声音拔高了八度。“这算什么!”李教授的语气愈发高深莫测,“今天在潘家园,一件仿战国的青铜剑,他只瞥了一眼,就说出了剑身上错金鳜鱼纹饰与赵国地理气候的悖论。两千多年前的鱼类分布图,都装在他脑子里!最邪乎的是,他还说出那剑的铜料里,加了失传的‘淬骨粉’,是害人性命的阴损玩意儿!”李教授每说一句,电话那头就传来一阵倒吸凉气的声音。
挂断电话时,李教授的脸上红光满面,意犹未尽。他仿佛不是在散布一个“谣言”,而是在宣布一项伟大的科学发现。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他又连续打了七八个电话。
通话对象遍布京城各大高校、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圈的头面人物。
说辞大同小异,但细节却越来越丰富,故事性越来越强。
从“一眼断真伪”,到“鼻嗅辨产地”,再到“通晓古今秘术,堪破奇门诡道”,徐福的形象在李教授的口中,被迅速塑造成了一位隐于都市的“鉴古奇人”。
这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立刻激起了远超预期的惊涛骇浪。
京城的文博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尤其是顶层那批人,彼此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振国教授亲自“爆料”,这消息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一时间,各种私下的聊天群里彻底炸开了锅。“听说了吗?国家博物馆出了个扫地僧式的青年专家!”
“李老亲口说的,还能有假?据说能跟古董‘通灵’!”
“扯淡吧?什么年代了还搞这套封建迷信。肯定是李老碰上高段位的骗子了。”
“不好说,李老那个人你不知道?眼睛里不揉沙子。能让他这么推崇的,绝对有两把刷子。我倒是想见识见识,看看到底是龙是虫。”
争论、质疑、好奇、不屑……各种情绪在圈子里迅速发酵。
而风暴的中心人物徐福,此刻正坐在国家博物馆分给苏晴的专家公寓里,专心致志地研究着一样东西——一碗红烧牛肉味的方便面。
他小心翼翼地用叉子卷起一根,先是放到鼻子下闻了闻,眉头微蹙。“此物……香气霸道,却无根基,似以某种烈性香料强行调和而成,与天然熬煮的肉汤,有云泥之别。”
他又尝了一口,咀嚼了半天,才缓缓咽下,给出了评价:“入口绵软,缺乏嚼劲,汤汁辛辣,有损脾胃。长期食用,恐致五谷失衡,元气不固。不过……”他话锋一转,又叉起一大口,吃得津津有味,“饿的时候吃,倒也痛快。”
苏晴坐在一旁,看着这位活了两千多年的“老祖宗”一本正经地点评着泡面,又好气又好笑。
外面的世界己经为他吵翻了天,他却在这里为了一碗五块钱的泡面而“皓首穷经”。
这种极致的反差,让她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
“你就不担心吗?”苏晴忍不住问,“李教授把你吹得那么神,万一到时候有人拿出真正的奇珍来刁难,下不来台怎么办?”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徐福头也不抬,专注于和碗里的最后几根面条作斗争,“这世上的东西,只要是人做出来的,就一定有迹可循。造假,也是一门手艺,是手艺,就有门道。他‘墨师爷’有传承,难道我大秦方士,就是凭空变出来的?”他的语气很平淡,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
那是源于两千年见识沉淀的底气。苏晴看着他,忽然觉得,李教授的那些“吹嘘”,或许……没有半点夸张。
就在这时,苏晴的手机响了。
是李教授打来的,他的声音压抑着兴奋,像是中了五百万彩票。“苏晴!鱼……上钩了!一条大鱼!”“怎么回事?李教授您慢点说。”
“刚才,京城‘集古斋’的少东家,秦二爷,亲自打电话给我!”苏晴心头一跳。
“集古斋”在京城收藏圈里是块金字招牌,百年老店,背景深厚,专做大生意,等闲物件根本入不了他们的眼。
这位秦二爷,更是圈子里出了名的眼光毒辣,行事张扬。
“他怎么说?”“他听说我这儿有位‘高人’,说是正好他手里收到一件东西,邪门的很,请了无数专家掌眼,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想请‘高人’移步,去他集古斋的内堂,当着圈里几位老前辈的面,给断一断。时间,就定在明晚!”李教授在电话那头补充道:“这秦二爷还说了,不管断对断错,都备上一份厚礼,就当交个朋友。但这口气,分明就是不服,是下战书来了!”苏晴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这阵仗,摆明了是鸿门宴。
集古斋内堂,当着一众老前辈的面,这要是看走了眼,徐福和国家博物馆的脸,可就丢到整个华夏收藏圈了。
她挂了电话,紧张地看向徐福,将情况复述了一遍。
徐福终于吃完了最后一口面,心满意足地喝了口汤,然后用餐巾纸慢条斯理地擦了擦嘴。
“集古斋……秦二爷……”他念叨着这两个名字,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
“他有没有说,是什么东西?”“李教授问了,对方只说是‘一件能自己发热的玉’。”苏晴回答。
徐福听完,沉默了片刻。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京城璀璨的夜景,城市的光污染让他看不到星辰,只能看到一片浑浊的亮黄。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苏晴耳中。“一块玉,竟能惊动这么多人,设下这么个局。看来,我还是小瞧了这位‘墨师爷’的手段。”
苏晴的心一沉:“那……我们去还是不去?”徐福转过身,脸上没有丝毫紧张,反而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那笑容里有好奇,有挑战,更有几分猎人看到猎物踏入陷阱的兴奋。
“去,为什么不去?”“戏台己经搭好,观众也都到齐了。我们这些唱主角的,再不登场,岂不是要让客人们等急了?”
(http://kkxsz.com/book/bfij0a-6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