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的喧嚣与江临带来的无形压力,在星晷科技那间位于老旧写字楼的办公室里,迅速转化为一种近乎燃烧的紧迫感。灯光彻夜未熄。
“苏总,这是第三稿,数据交叉验证了三次,图表全部重做,确保连小数点后两位的差异都能解释清楚。”林朗顶着两个浓重的黑眼圈,将一沓厚厚的报告放在苏晚桌上,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却难掩亢奋。“社区医院那边,李院长刚发来消息,又有一个疑似案例,等着‘灵瞳’复核。”
苏晚的目光从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移开,接过报告。指尖冰凉,但眼神锐利如初。江临那张纯黑的名片,此刻就静静躺在抽屉里,像一块沉甸甸的磁石,提醒着她“深入合作”背后潜藏的风暴。她需要一场无可辩驳的胜利,来稳固星晷的立足点,更是为自己赢得博弈的筹码。
“好。”苏晚快速翻阅着报告,重点扫过关键数据图表和结论部分。精确、严谨、逻辑链完整。“通知李院长,我们半小时后到。带上移动工作站。”
“是!”林朗精神一振,立刻转身去准备。
海市东区,惠民社区医院。
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夹杂着病人的低语和仪器规律的滴答声。这里与峰会的光鲜亮丽是两个世界,却是“灵瞳”扎根现实、证明价值的第一个战场。
苏晚和林朗在李院长的陪同下,快步走向影像科。李院长是个五十多岁、头发花白、作风务实的老医生,对新技术持开放但谨慎的态度。正是他的支持,让“灵瞳”得以在资源有限的社区医院进行临床试点。
“苏总,林工,你们来得正好。”李院长推开一间诊断室的门,里面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憔悴的老人正躺在检查床上,旁边站着神色焦虑的家属和一位年轻的值班医生。“张大爷,持续性上腹隐痛伴消瘦三个月了,基础生化指标有异常,但不算太特异。刚做了增强CT和超声,报告还没出,值班刘医生觉得不太对劲,想请‘灵瞳’先跑一下数据看看。”
值班的刘医生是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看到苏晚他们,立刻像见到救星:“李院,苏总!片子在这,常规看胰腺区域似乎有点…不太均匀?但太细微了,我不敢确定,怕漏诊又怕误诊让老人家白受罪。”他把影像数据盘递给林朗。
“交给我们。”苏晚点头,声音沉稳,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家属感激地看了她一眼。
林朗迅速将数据导入连接好的移动工作站。屏幕上,“灵瞳”的启动界面亮起,简洁的深蓝色背景上,一枚抽象的眼睛图标缓缓睁开,仿佛拥有生命。
“启动‘灵瞳’1.0,加载多模态影像(CT、超声),目标区域:胰腺。启用‘Attentive Fusion Gate’模块,重点关注密度异质区及微血管异常。”苏晚站在林朗身后,清晰地下达指令。她的目光紧紧锁定屏幕,所有的杂念——江临、峰会、压力——都被摒除,只剩下眼前的数据流和亟待解决的医学谜题。
林朗十指如飞,敲击键盘。屏幕上,张大爷的腹部CT和超声影像被高速加载、预处理。代表不同模态数据的彩色信息流在屏幕上奔涌,如同湍急的河流。突然,在代表“灵瞳”核心算法的中央区域,一个无形的“门”被点亮——Attentive Fusion Gate启动!
只见代表CT密度信息的蓝色光流和代表超声回声特征的绿色光流,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在“门”的引导下,如同被精确制导,主动寻找着彼此间关联最强的“锚点”。这些锚点在胰腺头部一个极其不起眼的区域被高亮标出。紧接着,算法自动将关注力(动态权重)集中于此,两种模态的特征信息在此处进行深度的语义融合与相互印证。
屏幕上,原本在单一影像上模糊不清、极易被忽略的细微异常区域,在“灵瞳”融合后的影像上,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一个首径不足1厘米、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的低密度/低回声病灶被精准定位。旁边,算法自动生成的辅助诊断信息框弹出:
**【高度提示:胰腺导管腺癌(早期可能)】**
**【置信度:92.7%】**
**【建议:立即行进一步ERCP或穿刺活检确诊】**
“这…这么小?!”刘医生凑近屏幕,眼睛瞪大,指着那个被算法高亮标注、在融合影像上清晰可见的病灶,“我刚才反复看了几遍CT,这里…这里好像就是有点影,根本不敢往那方面想!”他的声音因为震惊和激动有些发颤。
李院长也神色凝重地凑近,仔细看着屏幕上的融合影像和标注,又拿起原始的CT胶片对着光看,半晌,长长舒了一口气,看向苏晚的眼神充满了惊叹和后怕:“隐匿性太强了!位置刁钻,密度变化又极其轻微。苏总,你们的‘灵瞳’…立了大功啊!这要是漏过去,后果不堪设想!”
家属虽然听不太懂专业术语,但“癌”、“早期可能”、“立大功”这些词足以让他们明白发生了什么。张大爷的老伴瞬间红了眼眶,紧紧抓住苏晚的手,嘴唇哆嗦着:“谢谢…谢谢你们…谢谢这机器…”
苏晚紧绷的神经终于稍稍放松,一股暖流夹杂着巨大的责任感涌上心头。她反握住老人粗糙的手,声音温和而坚定:“大娘,这只是辅助提示,还需要做进一步检查确诊。但早发现,早治疗,希望很大。”她看向李院长和刘医生,“请尽快安排张大爷下一步检查。”
“放心!马上安排!”李院长立刻拿出电话联系。
小小的诊断室里,充满了劫后余生般的庆幸和对“灵瞳”的惊叹。林朗看着屏幕上那个被精准捕捉的病灶,再看看激动不己的医生和家属,一股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就是他们夜以继日奋斗的意义!
后续检查很快证实了“灵瞳”的判断。张大爷被确诊为早期胰腺导管腺癌,因发现及时,预后相对乐观。
这件事在小小的惠民社区医院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李院长按捺不住激动和医者的责任心,在一次区卫生系统的内部交流会上,将“灵瞳”辅助诊断的案例作为“AI赋能基层医疗、提升早诊早筛能力”的典范进行了分享。他特意隐去了患者隐私信息,但强调了“灵瞳”在发现微小、隐匿病灶上的独特优势。
“一个多月前,谁能想到我们这个小社区医院,能用上这么‘高精尖’的东西?关键是真管用!救命的管用!”李院长朴实的话语和实实在在的案例,比任何华丽的宣传都更有力量。
很快,一篇标题朴实的报道悄然出现在海市本地一家颇有公信力的民生新闻网站上:《社区医院引入“AI慧眼”,助七旬老人揪出早期癌魔》。报道详细描述了“灵瞳”在张大爷案例中的关键作用,引用了李院长和刘医生的评价,并附上了对“星晷科技”及其年轻创始人苏晚的简单介绍。没有刻意煽情,只有对事实的陈述和对技术价值的肯定。
这则报道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开来。首先是在海市医疗圈内部流传,接着被几家关注医疗科技的垂首媒体转载。标题也渐渐变得更具吸引力:
* 《AI医疗新锐“星晷”首战告捷,社区医院创生命奇迹!》
* 《早期胰腺癌检出率提升近20%?国产AI影像“灵瞳”初露锋芒》
苏晚的名字和“星晷科技”,开始真正意义上进入公众视野,不再是科技圈小范围的热议,而是与一个“救命”、“希望”的具象案例联系在一起。星晷科技那个简陋的办公室,咨询电话开始变得频繁。
“苏总!你看!”林朗兴奋地把几份转载报道和社交媒体上一些医生、科技博主的正面评论汇总打印出来,摊在苏晚桌上。“反响太好了!之前联系过但犹豫的那几家区级医院,刚才都主动打电话来问试点合作的事了!”
苏晚看着那些报道和评论,脸上并没有太多狂喜,反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首战告捷,意义重大。这不仅验证了“灵瞳”的技术价值,更在舆论场上为星晷赢得了一块宝贵的阵地。尤其是在江临那无形的注视下,这场胜利显得尤为珍贵。
“通知大家,今晚…不,明晚聚餐,我请客。”苏晚嘴角终于扬起一抹真切的笑意,驱散了连日来的疲惫。“庆祝我们迈出了真正坚实的第一步。但现在,”她的笑容收敛,目光重新变得锐利,“先把这些新的合作意向梳理清楚,评估优先级,拿出方案。热度是暂时的,扎实落地才是根本。”
“明白!”林朗干劲十足地应道。
就在星晷科技沉浸在小胜的喜悦和更繁忙的工作中时,海市CBD核心区,陆氏集团总部顶层。
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繁华的城市天际线,室内却弥漫着低气压。一份《海市民生报》被狠狠摔在光可鉴人的红木办公桌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报纸摊开的那一页,正是关于“灵瞳”在社区医院立功的报道。
陆明哲脸色铁青,胸口剧烈起伏,昂贵的定制西装也掩盖不住他此刻的暴躁。“星晷科技?苏晚?!”他盯着报纸上苏晚那张沉静自信的侧脸照片,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荒谬感和被冒犯的暴怒。“那个被我扫地出门、一无是处的女人?!她搞出来的东西…抢了我们的风头?还上了正面报道?!”
他猛地转向站在一旁、妆容精致却眼神闪烁的庄雅,声音冰冷刺骨:“查!立刻给我查清楚!这个星晷科技到底是什么背景!她背后站着谁?这绝不可能是她一个人能搞出来的!我要知道是谁在跟我陆明哲作对!” 他绝不相信,那个在他眼中只能做庄雅影子的女人,能有如此本事。这一定是某个对手针对陆氏的阴谋!
庄雅被陆明哲的怒火吓得微微一颤,连忙应道:“明哲,你别生气,我马上去查!这肯定是炒作,或者背后有人…” 她上前一步,想安抚陆明哲,目光却不经意扫过被摔在桌上的报纸。报纸一角,一篇关于陆氏集团“慧眼系统”近期推广计划的豆腐块文章旁,配了一张很小的产品概念图。
庄雅的视线猛地定格在那张概念图上——一个抽象的、由线条勾勒的蓝宝石项链吊坠图案,作为“慧眼系统”的视觉标识。她的瞳孔骤然收缩!
这个设计…这个蓝宝石项链的简化线条…怎么会出现在陆氏的产品概念图上?!
她清楚地记得,当年陆明哲把那条廉价项链丢给苏晚时,曾随口提过一句:“小雅以前随手画的草图,工厂照着做的。”
一个荒谬而令人不安的念头瞬间攫住了庄雅:难道…当年陆明哲口中那个“随手画草图”的自己,其实根本…就不是原创者?
(http://kkxsz.com/book/bidebj-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