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亚平宁的摇摆与入局:意大利参战的利益博弈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十五章 亚平宁的摇摆与入局:意大利参战的利益博弈

 

一、三国同盟下的秘密算盘

19世纪末,意大利虽与德国、奥匈帝国缔结"三国同盟",却始终暗藏心机。亚平宁半岛的野心聚焦于地中海霸权与巴尔干领土——奥匈帝国控制的特伦蒂诺、的里雅斯特等地区,恰是意大利梦寐以求的"未收复领土"。1914年一战爆发时,意大利以同盟条约"防御性质"为由宣布中立,实则在协约国与同盟国间待价而沽。

伦敦与维也纳的谈判桌上,筹码不断加码。英国承诺战后让意大利获得南蒂罗尔、达尔马提亚海岸等地,法国则默许其在北非的扩张;奥匈帝国虽也提出割地条件,却始终不愿松开巴尔干利益。意大利首相安东尼奥·萨兰德拉在议会演讲时振振有词:"我们不是背叛盟友,而是在收复属于意大利的土地!"1915年4月,《伦敦秘密条约》签署,意大利最终倒向协约国,代价是战后获得32万平方公里土地。

二、阿尔卑斯南麓的血腥对峙

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40万意军分三路冲向阿尔卑斯山脉南麓。但奥匈早己在边境修筑坚固工事,伊松佐河沿岸的山地战壕如蛛网密布。首场伊松佐河战役中,意军依仗兵力优势发起冲锋,却被奥军机枪火力压制在河谷地带,士兵们在岩石间攀爬时,常被从山洞掩体射出的子弹击中,鲜血染红了湍急的河水。

米兰青年朱塞佩·加里波第(与民族英雄同名)在日记中写道:"长官说我们要解放特伦蒂诺,但这里的每块石头都在喷火。昨天我还和路易吉分享面包,今天他就被落石砸成了肉泥。"到1917年,意军在伊松佐河发动12次进攻,投入兵力超200万,却仅推进数公里,伤亡高达100万人,平均每公里战线要付出10万人的代价,山地战场成了名副其实的"血肉磨坊"。

三、卡波雷托的溃败与转折

1917年10月,德奥联军发动"卡波雷托战役",德军第14集团军使用渗透战术,在浓雾掩护下从意军防线薄弱处突破。意军前线指挥系统瞬间崩溃,士兵们扔掉步枪,沿着山路向南溃逃,沿途丢弃的装备堆积如山。朱塞佩所在的部队被打散,他跟着人流跑了三天三夜,目睹无数伤兵被遗弃在路边。

这场溃败导致意军30万人被俘,战线后撤100公里,首到皮亚韦河才勉强稳住阵脚。消息传回罗马,民众愤怒地冲击议会,萨兰德拉政府倒台。协约国紧急调派英法军队支援,才避免意大利退出战争。此战也暴露了意军高层的指挥无能——军官们仍沿用普法战争的战术,对机枪与堑壕战的新形态毫无准备。

西、胜利的代价与遗留矛盾

1918年11月,意军在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中发起最后攻势,此时奥匈帝国己濒临崩溃,意军趁势收复失地。但战争给意大利带来的创伤难以愈合:65万士兵战死,百万人伤残,经济因军费开支濒临破产。更让民众愤怒的是,《凡尔赛和约》并未完全兑现《伦敦秘密条约》的承诺——达尔马提亚主要岛屿被划归南斯拉夫,意大利只得到特伦蒂诺等地。

"我们流了那么多血,换来的只是残缺的地图!"朱塞佩在战后成为退伍军人协会成员,常带着伤疤在街头演讲,"政府说这是光荣的胜利,但我的左膀和路易吉的命,难道只值几座山?"这种不满情绪后来被墨索里尼利用,他以"收复失地"为口号煽动民族主义,最终带领意大利走向法西斯道路。

从算盘到枪炮,意大利的参战史堪称一战中最典型的利益博弈样本。它既加速了奥匈帝国的崩溃,也为自身埋下了政治与社会的隐患,亚平宁半岛的"摇摆"背后,终究是野心与实力的残酷较量。


    (http://kkxsz.com/book/bieiei-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
2k小说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