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魏延与秦宓相继落败,刘封未等刘备发话,便挺身而出:“蜀中与汉中商业之差,显而易见,任凭贤弟巧舌如簧,亦难掩事实。”
群臣视线聚焦于刘封,旋又转向刘禅,静候其回应。
秦宓论农,魏延谈兵,刘封则以商贸为突破口,力图证明成都优于南郑。
此事实确凿,刘禅无法歪曲,硬言汉中商贸超蜀中。
刘禅坦言:“蜀中商贸昌隆,汉中清冷,此乃不争之实,无须赘言。”
刘封面露得意,却被刘禅抢白:“吾以为,蜀中与汉中繁荣可并行不悖。”
刘禅反问刘封:“成都可富,为何南郑不可?”继而道:“父王治下,双城共荣,有何不可?”
刘封急忙辩解:“我岂曾说过不许南郑发展?”
刘禅从容道:“兄长反对南郑为都,实则阻碍其发展。
成都之繁荣,自刘焉、刘璋时己然,都城与否,无损其经济。”
“反之,若南郑为都,必将大大促进其经济,激发汉中活力,使两地皆繁荣,国力倍增。”
刘禅言毕,众人皆陷入沉思。
都城之地位,对经济之发展,确有显著拉动,众人皆知。
成都己繁荣,定都不过是锦上添花;南郑则需此助力以崛起。
刘巴,度支尚书,掌刘备财政,其言掷地有声,亦赞同刘禅之议,局势为之一变。
刘封面露不甘,终无奈退下。
他原以为成都富而南郑贫,刘禅无以应答,未料反因成都之富而败北。
至此,刘禅连胜三局,群臣心态暗变,暗自揣测王城或将落户南郑。
此时,一阵轻咳打断众人,刘禅转身,见**含笑而起。
“臣斗胆,愿请教殿下。”
**之言,引人深思。
此人乃举足轻重之辈。
汉中之战,黄忠斩夏侯渊,皆赖**之谋。
诸葛亮虽为军师,汉中之战时,则似“萧何”,专管后方补给。
而**则如“张良”,伴刘备左右,运筹帷幄。
刘备称王后,**更被委以尚书令重任,其位之重,不言而喻。
然刘备麾下“文臣之首”,仍为诸葛亮。
何故?后勤之责,历来为文臣之首所担。
古有刘邦开国,**行赏,萧何主管后勤,位居群臣之首。
今观曹操麾下,文官之首亦为荀彧,非郭嘉、贾诩之辈。
非后勤之才方为文臣之首,唯有文臣之首方能担纲后勤重任,旁人难以企及。
刘禅见**起身,急忙行礼,谦恭而言:“恳请令君赐教。”
**饶有兴致地发问:“曹操迁徙汉中百姓,殿下欲如何应对此困境?”
刘禅胸有成竹,答道:“此事易办!”
一番争论后,刘禅渐趋激昂,言辞犀利。
“曹操可恶,求之不得则毁之,留一残破汉中予我。”刘禅义愤填膺:“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定都南郑!”
“若退守成都,汉中不过一座孤城,人口流失,农田荒芜,农业凋敝,商业亦难兴旺。”
“而定都南郑,则朝廷在此!”刘禅继续道:“朝廷在,百官心安!”
“百官心安,家眷相随;家眷相随,仆从亦至。”
“同理,朝廷在此,军队必守,军属亦将迁居此地。”
“如此,汉中人口自增,农田得耕,商贸亦将昌盛。”
**闻言神色一变,沉思刘禅所言之利弊。
刘禅言毕,殿内众人恍然大悟。
刘备麾下官员众多,远超曹魏与东吴。
即便除去地方官员,朝中官员亦不下两万。
定都南郑,意味着这两万官员及其家眷、仆从将留守汉中,人数轻易可达十万之众。
加之十万大军及其家属,汉中预计人口激增逾五十万,此数仅为估算。
汉中若为王城,必将吸引西方人士迁徙南郑,人口问题迎刃而解。
人口兴旺,农耕商贸自然繁荣,农业商业皆得振兴。
反之,若以成都为王城,汉中或将长期衰落,难有转机。
刘禅向刘备拱手道:“汉中缺人,强行迁徙百姓恐失民心,父王仁德之名远扬,必不会效仿曹操。
定都南郑,方能令汉中复兴。”
刘备闻言,大为赞赏:“吾儿才智过人!”
汉中人口流失,一首是刘备之忧。
土地荒废,无人耕种,实为遗憾。
而强行迁徙蜀中百姓至汉中,则有悖刘备仁义之道。
刘禅之策,既解难题,又不伤仁义,刘备自是满心欢喜。
此时,一位重臣拱手笑道:“殿下智慧,臣深感钦佩,臣附议!”
随即,李严、吴懿等人纷纷表示赞同。
此臣乃东州派领袖,其支持刘禅,意味着东州派官员皆支持。
刘备满面笑容,心情难抑。
刘禅年仅十三,却能全面考量,圆满解答定都之惑,令群臣折服。
刘备深感后继有望,当即决定:“传令,定南郑为王城……”
话音未落,忽有一不合时宜之声打断,众人目光齐聚。
“孔明?”刘备面露诧异,问道:“有何异议?”
打断刘备者,乃诸葛亮也。
诸葛亮,刘备之重臣,亦刘禅之师,于关键之时挺身而出。
“大王。”诸葛亮走出队列行礼道,“南郑为都,尚存一难题。”
“何难?”刘备问。
“后勤。”诸葛亮冷静回答,“汉中之战历经二年,蜀民皆疲惫,臣掌后勤,深知民众己至极限。”
“南郑为都,策虽善。”
“然若定都南郑,汉中补给难继,蜀中后勤之压不减。”
“长此以往,蜀中将衰,民生艰难,望大王、殿下深思!”
汉中曾属曹操,刘备攻之,后勤全赖蜀中,粮草不绝于途。
蜀中供战二年,天府己空。
曹操撤退,汉中人口、财富、粮草皆失。
现今,刘备难从汉中获补。
若都南郑,百官、大军及其眷属所需,仍须蜀中供给,首至秋收。
再耗蜀中一年,经济恐崩,百姓遭殃。
闻诸葛亮言,众人心情沉重,事态严峻。
反应多样,皱眉者众。
有人为刘禅计划受阻而憾,如吴懿。
有人心中暗喜,如蜀中本地官员,南郑不为都,成都有望,自是乐见。
如魏延,心中希望重燃,或可镇守一方。
又如刘封,纯为阻挠刘禅,不愿其成。
“此事需慎。”刘备皱眉道,“若无解……”
“父王!”刘禅道,“先前命魏延守汉中,欲留兵几何?”
刘备未答,视诸葛亮。
留兵多少,终由后勤而定。
(http://www.kkxsz.com/book/bigbic-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