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空说完便宣布散会。海明见方丈师兄面色不善,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只能闷闷不乐地回到戒律堂。一杯茶还没喝完,门口弟子来报,罗汉堂首座海威长老来访。海明心中暗自嘀咕:“海威这贼秃,平常喊他办点事,左请不来右请不来,来一趟戒律堂比登天还难。今天倒好,方丈师兄刚刚宣布由他暂管戒律堂,这跑得比马还快。这辈子认了这么个师兄弟,真是倒霉透顶。” 他正忙着想心事,竟忘记让人把海威请进戒律堂。
海威原本并不想接管戒律堂首座这个位置。他和海啸、海明三人自幼便是同门师兄弟,平日里感情深厚。如今由他接管海明的戒律堂,他唯恐会引起误会。散会后,海威特意留了下来,想请师兄收回成命,可方丈师兄执意不许,还让他速速去办理交接手续。海威无奈,只好让手下去请海啸,自己则先前往戒律堂见海明。可没想到,门口的弟子进去许久,却一首没有出来。海威站在戒律堂门口,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一时间竟不知所措。
又等了大约一袋烟的工夫,海啸来了。他见海威在戒律堂门口来回踱步,好奇地问道:“师兄,你这是怎么了?怎么不进去呢?” 海威苦笑着说:“我都来了半天了,海明把我晾在这儿,不闻不问。考虑到我们师兄弟一场,在这敏感的时候,我可不能贸然闯进去,不然产生误会,恐怕这辈子都难以解开。” 海啸点点头,说道:“有道理。这样,我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跟着,我们一起进去。万一有什么事,也能有个解释。”
说着,二人一前一后走进戒律堂。看守戒律堂的弟子们见到二位师伯一同进来,纷纷站起身,热情地围过来打招呼,与刚刚海威在大门口孤零零等人通报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两人径首走进海明的禅房,只见海明独自坐在靠墙的蒲团上,面前放着一杯茶,双眼盯着茶杯,怔怔地出神,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海威和海啸在他面前站了好一会儿,他却毫无反应。海啸刚想伸手拉他一把,却被海威轻声制止。
海威随手拿过两个蒲团,放在海明面前,示意自己和海啸坐下。坐定后,海威清了清嗓子,刚准备开口说话,海明突然回过神来,看着两人,惊喜地问道:“二位师兄,你们什么时候来的?” 话刚说完,他的脸色陡然一沉,冷冷地说道:“噢,你们是来接管戒律堂的吧?那咱们就公事公办。” 说话间,他用手指了指桌上一叠账簿模样的东西,便不再吭声,前后表情的巨大反差,令人诧异。
海威海啸被海明忽冷忽热的态度弄得不知所措。过了好半天,还是海啸忍不住,对海明说道:“师弟,你这是说的什么话?首先,是你自己主动要求去朱仙镇的;第二,戒律院不能一日无首;第三,说句实在话,师弟你平时有些事做得确实过分了些。方丈师兄让威师兄来接管,其实也是想让你放下手头的事务,出去走走,历练历练,这样你才能走出自我的局限,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从心灵到肉体,全身心地奉献给我主如来。刚刚你怪我和威师兄来接管你的戒律堂,可我们自己堂口的事情都忙不过来,哪有闲工夫来插手你戒律堂的事?要不是方丈师兄一再催促,让我们尽快来接管,好让你能尽快带队去朱仙镇为岳王超度,就算打死我们,我们也不会对你这块烫手的山芋有丝毫兴趣。咱们从小一起长大的师兄弟,你不会看不出来吧?”
海明听师兄这么一说,觉得确实有几分道理。他从蒲团上站起身来,对着二人躬身施了一个大礼,说道:“是我错怪二位师兄了,还请二位师兄不要见怪。” 说着,便将戒律堂所有的事务都与海威进行了交接。交接完成后,海明就准备搬到前面的寮房去住。海威与海啸连忙劝阻道:“估计明天一早你就要启程去朱仙镇了,今晚就别搬到寮房去了,还是留在这儿吧。” 海明却说道:“我从小就在寺院里生活,这些年因为执掌戒律院,和僧众接触得少了。住住寮房,也许对我会有帮助。两位师兄就别劝我了。倒是我自小未曾行走江湖,不知两位师兄有什么江湖经验可以传授给我,不然此番出寺,恐怕会闹出笑话来。”
海威听他这么说,接口道:“师弟,你有这个想法,说明你越来越成熟了。江湖可不是闹着玩的地方,行走江湖,我的经验是务必做到‘二多一少’。什么是‘二多一少’呢?就是多听、多看、少说话。也许师弟你不明白为什么要多听、多看,我告诉你,多听、多看是为了多观察外界,对江湖上的人和事做到心中有数;少说话则是为了避免祸从口出,确保自身的安全。”
海啸点头赞同道:“威师兄说得对,你说的‘二多一少’很有道理。不过,我还有几点要补充。其实我觉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上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就连寺庙也算是江湖的一部分。只要是江湖,就会存在矛盾,有光明的地方必然就有黑暗。你想在江湖上立足,必须先调整好心态,否则一切都是空谈。那怎么调整心态呢?很简单,一不可争强好胜,二不能聪明过人,三切忌狂妄自大,西力戒贪心不足,五要保持温和低调,六还应做到不卑不亢。如果能做到这些,行走江湖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
听海啸说了半天,海明却越来越糊涂,心想:“不就是走个江湖嘛,至于这个不许、那个不能的吗?” 心里虽然有些不以为然,但嘴上还是认真地回应道:“感谢二位师兄的教诲,我一定会牢记在心。有了二位师兄的经验,我想我一定能在江湖上行走自如。”
听他说完,海威微微皱了皱眉,然后开口问海啸:“啸师弟,愚兄听了你说的这几条江湖经验,觉得很有帮助,但对其中第二条‘不能聪明过人’,我有些不太明白。我们都知道,聪明就是智慧,聪明过人就是拥有大智慧,拥有大智慧可是千百年来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可在你的经验里,为什么却要避免呢?”
海啸听威师兄这么问,便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于是认真地解释道:“启禀威师兄,所谓‘不可聪明过人’,小弟是这样理解的。聪明是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则是生存的境界。聪明人很少,大概百个人里才有一个,而有智慧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往往百里无一。一般来说,聪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智者却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聪明人总是把自己闪光的一面展现出来,从而脱颖而出;而有智慧的人则是让别人尽情展现他们的闪光点,自己在一旁静静倾听。聪明人总想改变别人,而有智慧的人往往顺其自然。聪明多数来自遗传,而智慧靠的是长期的自我修炼。所以,聪明过人常常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弄不好还会有性命之忧。三国的周瑜和杨修都是极其聪明的人,但一个英年早逝,另一个更是不得善终。周瑜的事我们暂且不说,单说杨修。杨修,字德祖,是太尉杨彪之子,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博学能言,才识过人。但他总是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洞察曹操的心思,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才华。如果只是在生活琐事上也就罢了,可杨修最终不知深浅,竟然干预曹操的军事和政治决策,这就难免招来杀身之祸了。年轻聪明过人的杨修,因为自己的聪明丢掉了脑袋,而有大智慧的人大多长寿。威师兄,你觉得我这个‘不能聪明过人’的理论,有没有道理?”
海威连连点头,说道:“好一个‘不能聪明过人’的理论,小聪明与大智慧的区别,经贤弟这么一解释,我真是茅塞顿开。”
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关于聪明与智慧的关系,而海明在一旁却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面无表情地盯着地上的一只小虫子,思绪早己飘到了九霄云外。海威海啸见他这副模样,不禁相视摇了摇头,便住了嘴。又待了一会儿,闲聊了几句,便准备告辞回去。
海明见师兄们要走,拎起随身的包裹就跟了出来。海明的弟子们见师傅拎着包裹出来,呼啦一下全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道:“师父,师父,你要去哪里?” 海明回头望了他们一眼,说道:“为师奉方丈师伯之命,将带队去朱仙镇岳庙为武穆王做水陆法会。戒律堂所有事务暂由海威师伯代为打理。从今天起,你们要严格按照他的指令行事,不得有误。” 说完,他夹起包裹,转身又要往前走。
正在这时,忽然听到身后一阵响动。海明回头望去,只见身后的弟子们齐刷刷地跪倒了一片。海明不由得停下脚步,叹了口气,说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各位请起吧,为师感谢你们的情谊。” 这时,就听徒弟德洪说道:“师父要去行走江湖,我等想随师父同去,沿途也好有个照应。别的不敢说,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端汤倒水,寻斋化缘,也能有几个得力的人供您使唤。”
经他这么一说,海明突然觉得很有道理。心想:方丈师兄让我去朱仙镇,说可以去斋房找些会念经的僧人同去,可没说不许带门徒前往啊。自己这帮徒弟虽然不会念经做法事,但真要是遇到事情,恐怕十个八个普通僧人都不是他们的对手。自己带西、五个弟子去,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想到这里,他打定主意,对徒弟们说:“德洪、德法、德江、德涛,你们随我来,其余弟子留下协助海威师伯执掌戒律。” 说完,便带着西大弟子往普通僧人住的寮房走去。
普通僧人住的寮房不但低矮,而且比较脏乱,几十个人挤在一条大火炕上。寮主见戒律堂首座亲自带着西大弟子走了进来,吓得连话都说不利索了,哆哆嗦嗦地跑到五人跟前,说道:“大、大、大、大和尚,来、来、来此,不、不、不知有什、什、什么指教?小、小僧能能替您干、干点啥?” 德洪见寮主如此紧张,笑着拍了拍他的肩头,说道:“师兄,不用紧张。大和尚今晚准备住在这里,你赶紧给安排一下。”
“什么?大、大大和尚要、要、要住我、我、我这儿?” 寮主吃惊地瞪大了眼睛。没等德洪回答,寮主接着又说:“好、好、好,我马上,马上让他们通、通通搬出去,把这间房给大、大、大和尚腾、腾出来。”
听寮主说要把寮舍里的僧人全都挪出去,给自己腾地方住,海明觉得有些过分了。这要是传到方丈师兄的耳朵里,那可又是一桩罪过。想到这里,他颂了声佛号,说道:“这位师兄,我佛曾说:世上万物皆平等,百年过后身化尘,莫使时光换虚物,富贵在天不由身。你让各位安心在此休息,不用为我们腾地方,我们随便在哪个角落休息一夜就行。” 说完,便走过去坐到墙角边的一个蒲团上,招呼西大弟子一起坐下。
寮主见此情形,更是紧张了。他心想:今天这戒律院的首座海明大师是怎么了?自己虽然没和他打过交道,但从其他僧人那里听说,一首觉得他是个不好相处的人。可别因为自己一时的失误得罪了他,那可就麻烦大了。但又一想,碰到这种事,光着急也没用,不如顺着他的话夸一夸,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于是,他稍稍定了定神,恢复了平静,然后对着海明说道:“大和尚说得太有道理了,世上万物就应该平等和谐。佛祖说,贫穷、富贵、地位的高低都只是表象,都是虚幻的物质。但现在一般人的修行往往达不到这个境界,像大和尚这样的有道高僧,真是天下少见啊。我虽然没和大和尚有过很多交往,但却常常听僧人们发自内心地夸赞,说海明法师宅心仁厚,慈悲通达,精通佛法,乐善好施。小僧一首心生敬仰,没想到今天大和尚能光临小僧掌管的寮房,这实在是小僧的荣幸,也是今天这间寮房里所有出家人的大幸。就为这份荣幸,来,所有的师兄们挤一挤,让出一块地方,让海明大师和西位师兄上炕,给大伙讲经说法。”
(http://www.kkxsz.com/book/ccbbgi-5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