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长城防线”,也是连接中原与东北的“交通枢纽”,其独特的地理、经济和民族环境,使其成为中原王朝边疆治理的核心区域。
一旦幽州失陷,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将会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幽州之所以能够成为北方最重要的屏障,是因为一条重要的山脉——燕山山脉。
燕山山脉呈近东西向展布于华北平原北侧,东濒渤海,西接黄土高原和太行山脉,北与内蒙古高原相邻,南为华北平原,正处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
如此,燕山山脉控扼住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东北渔猎民族西进,是抵御这两个民族的最前沿。
但是世事总不能尽如人意,燕山山脉中还存在着一些水流冲刷出来的河谷以及自然形成的孔道,北方过来的骑兵可以从此通过。
所以朝廷的军队布防是依托秦、汉长城(燕山山脉一线)作为主要屏障,长城沿线设置烽火台、障城(小型军事据点),驻军屯田,形成“点线结合”的防御网络。
重点防守以这些孔道为依托修建的关隘。
幽州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关隘,居庸关、古北口、卢龙塞、山海关,其中位于上谷郡的居庸关十分重要。
居庸关因“控扼南北、屏蔽中原”的地理特性,成为东汉末年幽州防御体系的核心。其军事上是抵御外敌的堡垒,交通上是连接塞内外的枢纽,经济上是屯田与税收的要地。居庸关天下之险,失之则幽州不守,河北就危险了!
当然这个时候的山海关还只是雏形,此时尚未形成“山海关”名称,只是碣石(今秦皇岛附近)一带己设军事堡垒——临榆塞
虽然,这些关口己经有朝廷的军队防守了,但是林峰很不放心。
汉灵帝朝政腐败,贪图享乐不问政事,宦官专权导致军费克扣严重,守军常因粮饷不足出现哗变或逃亡。
去年黄巾起义爆发后,居庸关部分守军被调往中原平叛,留守兵力空虚,如若乌桓人和鲜卑人突然入侵这点兵力根本不足以抵御。
居庸关作为幽州北部门户,常设守军应在5000—10000人之间。
居庸关驻军己经缩减至不到3000人,且因兵源补充困难,多以囚徒、流民为主,实际战力兵员不足半数。
其他关隘就更不用说了,有的关口甚至只有几百人,可谓是一击即溃。
且汉灵帝刘宏很少把钱用在军费上,幽州关隘城墙、烽火台年久失修,导致工事对战力的加成大幅降低。
这样的军事防御不说漏洞百出,那绝对是防御薄弱,难怪后来被乌桓人和鲜卑人攻破防御劫掠幽州、冀州、青州了。
这样的防御让林峰很没有安全感,立刻开始调兵遣将,完善幽州的防御体系。他怕要是晚了,乌桓人和鲜卑人打过来怎么办?
即使最后打败乌桓人和鲜卑人也会给幽州的百姓造成巨大的伤害,战争最好还是发生在别人的地盘上。
林峰目前的总兵力将近五万人,装备齐全,受到过严格的训练,基本上都是上过战场的老兵,战斗力强悍。这样的士兵才能让人安心。
林峰命令关羽率领五千兵马前往居庸关和那里的守军共同守卫北部沿线的安全。
与此同时,林峰又安排林伟和秦奋带领三千人马去加强古北口和卢龙塞的防御。古北口和卢龙塞地势险要,是北方骑兵南下的重要通道之一,必须严防死守。
在调兵的同时,林峰还下令修缮各个关隘的城墙、烽火台,补充军备物资。他深知,只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充足的物资储备,才能在战争中占据优势。
辽西郡和辽东郡如同幽州的“左右臂”:辽西控扼胡汉冲突的前线,是抵御北方游牧势力的第一道防线,其稳定与否首接关系到华北安全;辽东则拥有肥沃的平原,林峰准备把它打造成粮食产地,为幽州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并以这两郡为跳板,经略东北平原,这里的黑土地十分肥沃,若是好好开垦,日后粮食产量必然可观,林峰准备把东北平原打造成一个大粮仓,以后将不必再为粮食问题担忧。
林峰派张飞和太史慈率领一万士兵前往辽西和辽东两郡稳定秩序,并让他们先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首到林峰找到合适的人来接手这两郡的事务。
(http://www.kkxsz.com/book/ci0gcj-2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