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林湾村,路灯在风中微微晃动,照在的石板路上泛着昏黄的光。晚风带着稻香和泥土气息,也带来了一丝难以察觉的紧张。
夏饭馆后厨的灯依旧亮着。
林知夏正翻阅着制度学院内部的近期反馈材料,眉宇微蹙。制度课程己在林湾试点推行一个多月,村里的年轻人开始学财务记账、数据管理、合同阅读,甚至还有几位外村青年主动来旁听。然而,越是向前推进,她越能感觉到暗流涌动。
“有人在外村散播言论,说林湾只是拿制度做幌子,迟早卖地卖山。”林惟神色沉稳,将手机录音递给她。
录音里,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冷笑着说:“制度学院?笑话,他们打着振兴的旗号,实际是想拿村民的地去换外面的资金。小心点,别被骗。”
林知夏闭上眼,深吸一口气:“是丁向南的人?”
“极有可能。”林惟点头,“白松今天去跟对方村沟通,被人用话噎回来,说林湾是‘资本狗腿子’。”
顾临舟推门而入,手中拿着若溪资本近半个月的资金流向表格。他的脸色冷峻:“若溪资本最近正在暗中收购周边几个破产的小企业,还在县里有些地产抵押项目在运作,借机布局‘乡村产业集群’,想一口吞下整个片区。”
林知夏沉默,眼神却如寒星般坚定。
“如果我们不做,林湾和周围村子迟早被他们拿去做旅游包装,原住民没份。可如果我们做,就会被说成是带头引资本进村。”
顾临舟缓缓开口:“知夏,你打算怎么办?”
林知夏合上手里的材料,声音平静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继续推制度学院,继续向周边村子开放旁听,但从明天开始,增加公共首播,让每一节课,每一次讨论,都公开透明。”
林惟一怔:“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一旦有人截取片段歪曲传播……”
“那就让他们歪曲。”林知夏看向顾临舟,眼神清亮,“我们要的从来不是做无可挑剔的圣人,而是要做出能保住山、留住人、有可持续未来的制度范本。”
顾临舟目光与她相对,嘴角轻轻扬起:“我支持你。”
“另外。”林知夏转向林惟,“联系白松,让他准备下一次制度学院‘公开日’,邀请媒体、县里代表、村民代表一起现场听课。再去邀请陈书记,让他看到林湾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真正落地在做事。”
“好。”林惟点头。
夜渐深,林湾村上空弥漫着浓重的夜色,夏饭馆里却灯火通明,桌上摊开的文件、手写方案、课堂反馈表和村民的建议书交叠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就在这时,顾临舟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他低头看了一眼,眼神微微一沉。
“谁的信息?”林知夏察觉到了不对。
“若溪资本那边,丁向南准备收购隔壁石桥村最大的茶山,还放出话,说要请市里几个资本代表来林湾村考察‘乡村产业融合试点’。”
林知夏捏紧了笔,声音冷冽:“考察是假,拿项目批地是真。他在赌我们的底线。”
“知夏,我们真的要和他硬碰吗?”林惟忍不住问。
林知夏望向窗外深夜下安静的林湾村,村口挂着夜风里微微晃动的红灯笼,映照出村民一天疲惫后的平和笑容。
“要。”她的声音不大,却无比坚定。
“因为如果我们不守住林湾,接下来就没有第二个村能守住。”
顾临舟看着她,眼底闪过一抹深沉的暖意,伸手握住了她的手。
“那就一起守。”
(http://www.kkxsz.com/book/jadiic-1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