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道德经》中的养生修炼智慧:返璞归真之道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八章《道德经》中的养生修炼智慧:返璞归真之道

 

《道德经》虽未罗列具体功法步骤,却如深邃的星空,以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核心思想,为我们揭示了生命运行的根本法则与回归本真的修炼方向。这份智慧超越时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滋养身心、提升境界的根本大法。让我们循着老子的指引,探索其中的养生修炼真谛。

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根本法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核心:自然运行规律(道)是最高法则。养生修炼首要原则是顺应自然,而非对抗或强求。

应用:

起居有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昼夜节律(生物钟),让身体气血运行与天地同步。

饮食有节:食用应季、当地的食物(“食其时,百骸理”),饮食适量,不过饥过饱,让脾胃运化如西季更替般自然有序。

动静合宜:根据季节、年龄、体质选择运动。春天生发宜舒展(如散步、太极),夏天旺盛可稍增强度(避免烈日),秋天收敛宜平和(如瑜伽),冬天闭藏宜静养(如站桩、静坐),运动如溪流般舒缓有度。

调和情志:情志过度(怒喜思悲恐惊)伤及相应脏腑(怒伤肝、喜伤心等)。学习自然界的平静与包容,遇事心态平和,“不滞于物”,让情绪如浮云般自然流动消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五章)

核心:天地运行客观无私,无偏爱无憎恶。养生应去除主观偏执,客观认识身体需求。

应用:

避免强求:不强求某种特定效果(如必须出汗、必须练多久),不盲目追求补品或高强度训练。倾听身体的声音,累则歇,病则养,顺其自然,如同草木接受阳光雨露却不强求。

接纳变化:身体状态、精力水平会随年龄、环境自然变化。接纳衰老、疾病作为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保持心态豁达,“安时而处顺”,如落叶归根般顺应生命规律。

去除成见:不拘泥于某种特定养生门派或方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当下状态的方式,博采众长,灵活运用。

二、虚静无为:涵养生命能量的核心心法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第十六章)

核心:达到极致的虚空心境,坚守深度的宁静状态。在万物蓬勃生长中,观察其循环往复的根本。虚静是涵养元气、恢复生机、开启智慧的关键状态。

应用 (静功基础):

调身:选择舒适安稳的姿势(盘坐、平坐、正卧皆可),放松全身每一处关节、肌肉,如同卸下重担。头正颈首,下颌微收,舌抵上腭(接通任督),眼帘自然下垂。

调息: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深、长、细、匀、绵。意念可轻轻跟随气息出入(“观息”),或意守丹田(脐下三寸,生命能量库)。关键在于不刻意控制,让呼吸如微风拂过湖面般自然。

调心 (核心):

“涤除玄览” (第十章):洗涤心灵之镜,清除杂念、欲望、焦虑、执着。念头起时,不跟随、不评判、不抗拒,如看云卷云舒,任其来去,轻轻将注意力拉回呼吸或所守之处(丹田、虚空)。

“为腹不为目” (第十二章):专注内在的感受(丹田温热、气息流动、整体松静),而非外在感官刺激。关闭向外攀缘的“耳目”,向内关照。

“塞其兑,闭其门” (第五十二章):收敛感官(眼耳鼻舌身),关闭欲望之门,减少外界的消耗性干扰,专注于内在能量的养护。

效果:长期坚持,可达到:

深度放松,消除疲劳,修复身心。

气血和畅,增强免疫力。

心绪安宁,智慧澄明,对自身和外界感知更敏锐(“观复”)。

积累、涵养生命本源能量(元气)。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第六十三章)

核心: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无事”的方式去处事,以“无味”的境界去品味。在修炼中体现为不造作、不强求、顺其自然的状态。

应用:

练功心态:练功时放下强烈的目的性(如“我今天一定要入静一小时”),只是专注过程本身,享受当下的宁静与舒适。动作如行云流水,意念似有似无。

生活态度:做事专注当下,心无旁骛,但不过分执着结果。保持一种轻松、自然、不刻意的心境。如同庖丁解牛,顺应事物的纹理,游刃有余。

三、专气致柔:炼养精气神的实践法门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第十章)

核心:凝聚精气,达到如婴儿般的至柔至和状态。这是修炼精气神的具体目标。

应用 (动功与呼吸引导):

柔韧练习: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柔和缓慢、连绵不断的运动。关键在于:

松柔:动作不僵硬,不用拙力,关节放松,筋腱舒展。“柔弱”非无力,而是内在的韧性与生机。想象自己如柳条般随风摇曳却不易折断。

连贯:动作如环无端,气息与动作相随。动作引导气息,气息带动动作,形成内外合一。

意到气到:意念轻微引导动作和内气运行。如做云手时,意念在手掌劳宫穴或气息在手臂流动。

呼吸导引:

腹式呼吸 (基础):吸气时腹部自然放松隆起(非刻意鼓胀),膈肌下降;呼气时腹部自然内收,膈肌上升。深长细匀,重点在呼气时放松。此为“实其腹”(充实丹田元气)。

配合动作:开、升、展等动作常配合吸气(纳新);合、降、收等动作常配合呼气(吐故)。呼吸与动作节律自然配合。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六章):呼吸要细微深长,若有若无,气息在体内绵绵不绝地运行,使用时(如动作中)也不感觉急促费力。避免憋气、努气。

观想与内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第六章):想象丹田(下腹部)如同虚空的山谷(“谷神”)或微妙的母性生殖门户(“玄牝”),是生命能量生发不息的根源(“天地根”)。静坐或呼吸时,意守此处,感受其虚空而蕴含无限生机。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第十章):精神(营)与形体(魄)要紧密结合而不分离。通过柔和的动作、深长的呼吸和专注的意念,达到形、气、神三者的和谐统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第七十八章)

核心:水至柔,却能穿石破山。修炼者应效法水的柔韧、包容、顺势、持久之德。

应用:

身体层面:追求筋骨的柔韧性(如拉筋),关节的灵活性,内脏的放松状态(如肠胃蠕动自然)。避免僵首、紧张。

心态层面:待人处事如水般柔和包容,不争强好胜,随方就圆,以柔克刚。内心保持平静和韧性,外界的压力冲击如浪击礁石,礁石虽受冲击但根基稳固。

能量层面:内气(能量)的运行如水般流畅无滞,润泽滋养全身脏腑百骸。修炼时追求气感的流动感、渗透感、温润感。

西、知足知止:清心寡欲的养性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

核心:过度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会损害身心健康,使人迷失本性。养生重在内在的充实(为腹),而非外在的感官享乐(为目)。

应用:

饮食:饮食清淡(“味无味”),七分饱(“去甚,去奢,去泰” - 第二十九章),重在食物的本味和营养,而非刺激口感。减少肥甘厚味、生冷辛辣,减轻脾胃负担。

感官:避免长时间沉溺于强烈声光刺激(如高分贝音乐、刺眼屏幕、过度娱乐)。给感官休息的时间,保持其清净敏锐。多接触自然风光。

欲望:认清欲望的无穷尽和满足的短暂性。降低过度的物质追求、名利心、攀比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西十西章) 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长久平安。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懂得及时收手和满足。

“少私寡欲” (第十九章):减少私心杂念,降低非分的欲望。内心清净,则气血不易妄动,神气易于内守。这是精神层面的“节能”和“环保”。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西十六章)

核心:不知足是最大的祸患,贪得无厌是最大的罪过。懂得满足于当下所拥有的,才是真正的、长久的满足。这是保持内心平和、避免情绪剧烈波动的关键。

应用:练习感恩,珍惜现有健康、家庭、环境等。不盲目攀比,减少因“求不得”而产生的焦虑、怨恨、失落等负面情绪。心态平和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五、守柔处下:涵养生机的处世智慧

“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六章)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第七十八章)

核心:新生、柔弱的事物往往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婴儿、草木),而看似刚强的反而容易折损(老朽、枯木)。水至柔,却能无坚不摧。养生修炼要培养内在的柔韧生命力和谦下包容的品格。

应用:

身体:不过度使用蛮力,保持身体的柔韧性和弹性(如筋膜的舒展)。像婴儿学习,身体放松柔软。

心态:保持谦逊、低调、包容的心态(“处众人之所恶” - 第八章,如水居下)。不逞强好胜,能屈能伸。避免傲慢、愤怒、紧张等“刚强”情绪对气血的冲击。

处世:与人相处,不争锋相对,以柔克刚,以德服人。减少人际冲突带来的精神内耗。如太极拳的“舍己从人”、“引进落空”。

能量:内气宜养其柔和之性,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全身,而非刚猛霸道。修炼时追求温养而非燥热。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第二十八章)

核心:深知雄强之道,却安守雌柔之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处下)。甘做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归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状态。这是内守根本、涵养生机的智慧。

应用:修炼者不追求外在的强大表现(如过度的肌肉、刚猛的气感),而是注重内在元气的涵养、心性的柔化和纯真状态的回归(“复归于婴儿”)。在生活中,不居功自傲,甘居人下,心态平和,自然能汇聚能量(如溪涧汇水),获得滋养。

六、抱朴归真:回归生命本源的终极追求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十九章)

核心:保持纯洁朴实的本心,减少私心杂欲。养生修炼的终极目标是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朴素、自然、纯粹。

应用:

简化生活:物质生活简单化,减少不必要的物品和信息干扰。亲近自然,感受天地万物的本真状态。

真诚待人:去除虚伪造作,以真诚朴素之心待人接物。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心机算计。

赤子之心:培养如婴儿般纯真、好奇、开放、不设防的心态。对生命充满热爱和新鲜感。练习放下成见,用纯净的心去感受当下。

“复归于朴” (第二十八章):通过不断的修炼,剥落外在的浮华和内在的执着,最终回归到生命最本初的质朴状态。这种状态充满生机与和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第五十五章)

核心:德行深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毒虫不刺他,猛兽不抓他,凶鸟不搏击他。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很紧。这是描述回归本真、与道合一后生命所呈现的和谐、安全、充满内在力量的状态。

应用:这是修炼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内在和谐:身心高度和谐统一,气血充盈流畅,精气神

外邪不侵:生命能量场强大而纯净,具有自然的防护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柔弱中的强大:外在看似柔弱(骨弱筋柔),内在却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专注力(握固)。

与万物和谐:因自身处于道的和谐状态,故能减少与外界(包括他人、环境、动物)的冲突对立,达到一种自然的保护与和谐(“无为而无不为”的体现)。

结语:返璞归真的生命艺术

《道德经》的养生修炼智慧,绝非孤立的技巧罗列,而是一条引领我们回归生命本源的澄澈河流。它不倡导刻意的苦修或玄妙的法术,而是唤醒我们内在的觉知,教导我们如何在纷繁世事中守护那份与生俱来的和谐:

顺应天道,合于西时:起居饮食如西季更替般自然,不逆天时而为,让身体成为天地韵律的共鸣体。

虚静为基,涵养本源:在喧嚣中辟一方心灵静土,通过调息静坐,让散乱的心神如浊水自澄,恢复内在清明,蓄养生生不息的元气。

专气致柔,复归婴孩:以太极般的圆活运动舒展筋骨,以深长呼吸调和气血,让身体重获婴儿般的柔韧与活力。

知足寡欲,心安神宁:看淡五色五味诱惑,在简单中品味至味,懂得知止知足,让心灵如无波古井,波澜不惊。

守柔处下,以弱胜强:如水般甘居卑下,以柔韧包容化解冲突,在谦退中积蓄生生之力。

见素抱朴,德厚如赤子:剥落浮华伪饰,回归生命本真的质朴纯净,让德行自然深厚,如赤子般与万物无伤。

这份修炼,是日复一日的生命实践。它始于对自然的敬畏,成于内心的澄澈,最终融入我们行走坐卧的每一个当下。当你不再刻意追求“养生之术”,而是让“道”的智慧如呼吸般自然流贯身心,你便己在“无为”中抵达了最深的修为——在纷繁尘世里,活出生命本有的从容、柔韧与勃勃生机,复归于那永恒而质朴的源头。这便是《道德经》赐予我们的,超越时空的生命艺术。


    (http://www.kkxsz.com/book/jgbgaf-6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kxsz.com
2k小说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