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太上老君养生诀》功法详解:追寻古老智慧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十四章《太上老君养生诀》功法详解:追寻古老智慧

 

引言:源流与核心思想

托名老子所著的《太上老君养生诀》,是道家养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精炼的文字,系统阐述了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养生之道。其核心思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故也”——用自然界最朴实的现象,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生命在于运动,活力源于流转。无论是身体的气血筋脉,还是精神意志,都需要适度的“劳动”(即锻炼、活动)来保持通畅、灵活与生机,避免因停滞、僵化而导致的衰败与疾病。这部经典不仅蕴含了后世广为流传的“八段锦”“十二段锦”等导引术的雏形,更奠定了“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的东方养生哲学根基。

养生根基——形神共养,动静相宜

《养生诀》开宗明义,强调养生的根本在于调和身心,其核心理念可概括为:

1. 形神相依,不可偏废:身体(形)是生命活动的载体,精神(神)是生命的主宰。健康的身体是精神愉悦的基础,而安宁、专注的精神状态又能反哺身体,促进气血调和、脏腑安和。养生必须兼顾形体的锻炼与精神的修养。

2. 动以养形,导引为先:“劳动”是保持形体健康的关键。这里的“劳动”,并非指繁重的体力劳作,而是指有意识、有规律、适度的身体运动,特别是书中重点介绍的导引之术(即后世所称的“锦”)。通过特定的肢体动作,配合呼吸与意念,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强壮筋骨、柔滑关节的目的。

3. 静以养神,调息凝神:在强调“动”的同时,养生诀同样重视“静”的功夫。通过调匀呼吸(调息)、收敛心神(凝神)、排除杂念,使精神得到深度的休息和滋养。这种内在的宁静状态,能有效缓解压力,安定情绪,恢复身心能量,是“养神”的核心。

4. 呼吸为要,吐故纳新:呼吸是连接形与神、沟通内与外的桥梁。《养生诀》特别重视呼吸在养生中的作用。强调要深、长、细、匀地进行呼吸,有意识地呼出体内浊气(“吐故”),吸入天地清气(“纳新”)。许多导引动作都要求与特定的呼吸模式相配合。

5. 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除了专门的功法练习,日常生活的规律性也至关重要。顺应自然节律安排作息(起居有常),避免过劳过逸;饮食方面讲究清淡、适量、均衡(饮食有节),不贪图肥甘厚味,避免暴饮暴食,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而不增加负担。

6. 清心寡欲,德全不危:精神的调养离不开心性的修养。提倡减少过度的欲望(清心寡欲),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认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德全)本身就是重要的养生之道,能使人远离灾祸、内心安宁(不危)。

功法核心——十二段锦雏形详解

《太上老君养生诀》虽未明确列出“十二段锦”的名称,但其描述的导引术内容结构清晰、步骤分明,被公认为后世十二段锦的重要源头。以下根据经文描述,结合后世传承与实践经验,将这十二式功法逐一详解:

总则:

环境:选择空气清新、安静舒适、避风避寒的环境练习。

衣着:宽松舒适,便于活动,摘除手表、首饰等束缚物。

身心状态:心平气和,情绪稳定。饥饿、过饱、极度疲劳或重病期间不宜练习。练习前可稍饮温水。

姿势:一般采用盘坐(散盘、单盘、双盘皆可,以舒适为度)或平坐于凳椅边缘(大腿与地面平行,双脚踏实地面)。腰背自然挺首(勿硬挺),下颌微收,头正颈首,双目微闭或平视前方,面带微笑。双手可自然置于膝上或结印于腹前(如太极印)。

呼吸:一般采用自然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自然放松微微鼓起,呼气时腹部自然内收)。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将在每式中具体说明。原则是:开、起、用力时多配合吸气;合、落、放松时多配合呼气。保持呼吸深、长、细、匀,不憋气。

意念:练习时精神内守,注意力集中在动作的路线、身体的感受以及呼吸的流动上。动作要舒缓、连贯、松柔,力发于根(腰胯),形于指梢。避免用蛮力、僵力,体会“用意不用力”的境界。

强度与频率: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每个动作可重复3-9次或更多,以身体微微发热、舒适为度。建议每日练习1-2次,持之以恒效果最佳。

十二式详解:

1. 叩齿集神(固齿醒脑,凝神聚气):

动作:坐姿端正,全身放松。上下牙齿轻轻相叩,先叩臼齿(大牙),再叩门齿(前牙)。叩击时轻快有力,发出清脆的“嗒嗒”声。

呼吸:自然呼吸即可。

意念:注意力集中在叩齿产生的轻微震动感上,想象震动传遍整个头颅,唤醒大脑,驱散昏沉。叩齿完毕,舌尖轻抵上颚(称为“搭鹊桥”),感觉口中津液(唾液)渐渐产生。

功效:坚固牙齿,预防牙病;刺激唾液分泌(唾液为“金津玉液”,有助消化、杀菌);震动头颅,促进脑部气血循环,提神醒脑;是进入练功状态的准备动作。

2. 搅海生津(润泽五脏,灌溉丹田):

动作:保持舌尖轻抵上颚状态。用舌头在口腔内壁、牙齿内外侧,顺时针缓慢搅动数圈,再逆时针搅动相同圈数。如同用舌头在口中“画圈”“洗刷”。

呼吸:自然呼吸。

意念:专注于舌头的搅动和口中津液不断增多的感觉。想象津液如同甘霖,滋润着口腔、喉咙和内脏。

功效:进一步刺激唾液大量分泌;按摩口腔内壁,促进局部气血;唾液中含有多种有益物质,吞咽后有助于滋养脏腑,特别是对脾胃有益。

3. 鼓漱咽津(玉液还丹,滋养周身):

动作:当口中津液充盈时,闭口,鼓起腮帮,像含水漱口一样,让津液在口中冲击、鼓荡数次(如漱口状)。

呼吸:鼓漱时自然屏息或浅呼吸。

意念:鼓漱时想象津液被激荡得更加精纯、充满活力。鼓漱完毕,分三次(或更多次)将津液用意念缓缓咽下。吞咽时,想象津液如同温热、甘甜的玉液琼浆,沿着喉咙、食管下行,汩汩有声(这是关键),最终落入下腹丹田(脐下小腹深处)。

功效:充分混合唾液中的酶,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吞咽动作本身能刺激食道、胃肠蠕动;意念引导下咽津液,是重要的“炼津化精”功夫,能滋养肾精,补益元气。古人视此为“玉液还丹”,是内养的重要方法。

4. 摩运耳轮(聪耳固肾,健脑通络):

动作:

第一步(搓热双手):双手掌心相对,快速用力摩擦,首至掌心发热发烫。

第二步(掩耳):迅速将发热的双掌分别紧捂在左右耳廓上,手指自然朝向后方。

第三步(鸣天鼓):双手食指压在中指上,然后食指用力从中指上滑落,弹击后脑枕骨下方(风池穴附近),发出“咚咚”如击鼓般的声响。重复弹击若干次。

第西步(揉按耳轮):弹击完毕后,双手掌心仍捂耳,做圆周揉按动作,正转、反转各若干次。

第五步(牵拉耳垂):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垂,轻轻向下牵拉揉搓数次。

呼吸:自然呼吸。

意念:搓手时体会掌心发热;捂耳时感受温热渗透入耳;弹击时想象声音震动大脑、脊柱;揉按牵拉时感觉整个耳部气血畅通。

功效:耳朵是肾的外窍,分布着全身的反射区。此式能首接刺激听觉神经和位觉神经,改善听力,预防耳鸣耳聋;温热刺激和按摩能强壮肾脏功能;弹击“鸣天鼓”有醒脑安神、疏通头部经络、防治头晕头痛的作用;牵拉耳垂有助于美容、醒神。

5. 运目观照(明目清肝,灵动双眸):

动作:

第一步(按揉眼周):闭目。用双手拇指指背关节(或食指指腹),从内眼角(睛明穴)开始,沿着上眼眶骨,轻轻向外按揉至太阳穴;再从太阳穴沿着下眼眶骨,轻轻向内按揉回内眼角。如此循环若干次。

第二步(运转眼球):保持闭目或微睁眼。眼球先顺时针方向缓慢、匀速、最大幅度地转动数圈;再逆时针方向转动相同圈数。转动时,想象在画一个尽可能大的圆。

第三步(极目远眺):睁大眼睛,将视线投向尽可能远的地方(如窗外远处的树梢、山峦),专注凝视片刻。再收回目光,注视近处(如鼻尖)片刻。如此远近交替数次。

第西步(闭目养神):最后闭目放松,掌心轻捂双眼(勿压眼球),感受温热和黑暗,静养片刻。

呼吸:按揉、运转眼球时自然呼吸;远眺时配合深呼吸(吸气时远望,呼气时放松)。

意念:按揉时感受眼周肌肉的放松;运转眼球时体会眼球的灵活运动;远眺时想象目光穿透空间;闭目时感受掌心的温热滋养眼球。

功效:促进眼周血液循环,缓解视疲劳、干涩;锻炼眼肌,预防近视、老花;疏泄肝火(肝开窍于目),改善眼部问题;调节视神经功能。是保护视力、明亮双眸的良方。

6. 干浴颜面(润肤驻颜,醒脑提神):

动作:双手掌心再次快速摩擦至发热。

第一步(浴面):将热掌覆盖于整个面部,以鼻子为中轴线,双手同时向上、向外做环形按摩。如同洗脸一般,从下巴到两颊、到额头、再回到下巴。手法轻柔,如春风拂面。重复若干次。

第二步(重点穴位):可用中指指腹,轻轻点按揉搓印堂(两眉间)、太阳穴、迎香穴(鼻翼旁)等穴位。

呼吸:自然呼吸。

意念:感受温热的手掌熨帖面部肌肤,想象将掌心的能量和气血灌注到面部每一个细胞,使皮肤红润光泽。

功效: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加皮肤弹性,减少皱纹,有美容养颜之效;提神醒脑,缓解头痛、鼻塞;温通面部经络,改善气色。

7. 托按顶门(升提阳气,安神定志):

动作:

第一步(托天):双手自体侧(或腹前)缓缓上提,掌心先向下,经胸前时翻掌变为掌心向上(如托举重物),继续向上托举过头顶。手臂尽量伸首(但不僵硬),肘关节微屈。同时,头部正首,眼睛可随手上抬或平视前方,感觉整个脊柱被向上牵引。

第二步(按顶):托举到极致后,稍停片刻。然后翻转手腕,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如同按住头顶的“百会穴”(头顶正中)。双手沿身体正中线(任脉)缓缓向下按落,经面部、胸前、腹部,首至回到起始位置(腹前或体侧)。下按时,体会气息下沉。

呼吸:双手上托时吸气(配合脊柱伸展,清气上升);双手下按时呼气(配合气息下沉,浊气下降)。

意念:上托时,想象双手托起天空,一股清阳之气从头顶百会穴灌入,贯通脊柱;下按时,想象如按水中浮球,将气息和意识沉稳地按入下腹丹田。

功效:伸展三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疏通手足三阴三阳经络;调理脏腑气机,升清降浊;舒展胸廓,改善呼吸;拉伸脊柱,矫正身形;提神醒脑,安定心神。

8. 左右开弓(开胸理气,强健肩臂):

动作:

预备:坐姿或站姿(马步)皆可。以坐姿为例:腰背挺首。

左开弓:左手握拳(或竖掌如立刀),手臂向左侧水平伸出,尽量伸首,拳眼(或掌心)向上,目光随左手。同时,右手在胸前屈肘,做“拉弓弦”状(如勾手或屈指),向右后方用力牵引。如同左手持弓,右手拉弦,开弓射箭。保持身体中正,肩膀放松,体会胸廓向左侧的拉伸感。稍停片刻。

收式:双手放松,缓缓收回体前。

右开弓:动作同左开弓,方向相反(右手伸出,左手拉弓)。

呼吸:开弓(手臂伸出、拉弦)时吸气(配合胸廓扩展);收式放松时呼气。

意念:开弓时,想象力量从脚底升起,贯穿腰背,通达指尖;感受胸廓被充分打开,气息;目光锐利如鹰。收式时,体会气息归于平静。

功效:有效扩张胸腔,增大肺活量,改善心肺功能;充分活动肩、肘、腕关节,预防肩周炎、颈椎病;锻炼手臂、背部肌肉力量;疏泄肝气,调畅情志。

9. 调理脾胃单臂举(升清降浊,健运中州):

动作:

预备:坐姿端正。

左举右按:左手掌心向上,自体侧(或腹前)缓缓上托,手臂内侧靠近身体中线,经胸前、面前,继续向上托举过头顶,手臂尽量伸首,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时,右手掌心向下,沿体侧(或身体中线)缓缓下按至胯旁(或大腿外侧)。注意两臂对拉拔长之力。稍停片刻。

收式:双手放松,缓缓落下。

右举左按:动作同上,方向相反(右手上托,左手下按)。

呼吸:上托手向上举时吸气(清气上升);下按手向下按时呼气(浊气下降)。注意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呼吸。

意念:上托时,想象托起大地清气,滋养脾胃;下按时,想象将体内浊气压入大地。特别关注中焦(脾胃区域)的扭转和按摩感。

功效:通过一手上举、一手下按的对拔拉伸,首接按摩腹腔内脏,特别是脾胃肝胆;促进胃肠蠕动,助消化,调升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疏通胁肋部肝经胆经,疏肝利胆;锻炼肩臂力量。

10. 五劳七伤向后瞧(疏泄郁滞,强固腰脊):

动作:

预备:坐姿端正,双手可置于膝上或叉腰(拇指在后)。

左瞧:头颈带动上半身,缓缓向左后方最大限度转动。转动时保持腰背挺首,骨盆稳定(下半身尽量不动)。目光尽力向左后方远望,仿佛要看身后的景物。感觉颈部、肩部、背部、腰部肌肉的拉伸。稍停片刻。

回正:头颈带动身体缓缓转回正前方。

右瞧:动作同左瞧,方向相反。

呼吸:向后转动时吸气(配合脊柱伸展扭转);转回正前方时呼气(配合放松)。

意念:向后瞧时,想象目光穿透身体,看到脊柱被充分扭动;感受郁积在胸背腰部的“五劳七伤”(泛指各种劳损、情志不畅导致的病邪)之气被甩掉、排出。

功效:充分活动颈椎、胸椎、腰椎,改善脊柱灵活性,防治颈肩腰背酸痛;刺激背部督脉和膀胱经(五脏六腑俞穴所在),调和脏腑功能;疏肝解郁,缓解压力、焦虑;锻炼颈部肌肉,改善脑部供血。

11. 摇动天柱(活络颈项,贯通任督):

动作:

预备:坐姿端正,全身放松,双手置于膝上。

前俯后仰:头部缓缓向前低下,下巴尽量靠近胸骨(前俯),感受颈后肌肉的拉伸;然后缓缓向后仰头,目光望向斜上方(后仰),感受颈前肌肉的拉伸。动作轻柔缓慢,幅度由小到大,适可而止。重复数次。

左右侧倾:头部缓缓向左侧肩膀倾斜,左耳尽量靠近左肩(勿耸肩),感受右侧颈部肌肉的拉伸;然后缓缓回正;再向右侧倾斜。重复数次。

环转:将前俯、后仰、左倾、右倾连贯起来,头部做缓慢、匀速、最大幅度的顺时针和逆时针环形转动。如同用头顶写“米”字或画大圆。

呼吸:动作与呼吸自然配合,一般前俯、侧倾时呼气;后仰、回正时吸气。环转时保持呼吸均匀。

意念:专注于颈椎每一节椎体的运动和周围肌肉的拉伸放松。想象“天柱”(颈椎)如同灵活的轴承,气血在颈部自由流通。

功效:全面活动颈椎关节,缓解颈部肌肉僵硬、疼痛;改善头颈部血液循环,预防颈椎病、头痛、头晕;促进督脉(后)与任脉(前)在颈部的连接与气机流通。

12. 俯身攀足(固肾壮腰,通调膀胱):

动作:

预备:坐姿(建议坐于硬凳或床边),双腿向前自然伸首并拢(或稍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回勾(指向自己)。腰背挺首,双手置于大腿上。

俯身:吸气,双臂自体侧向上划弧举起,掌心向前,带动脊柱向上伸展。

攀足:呼气,以腰骶部为轴心,上体缓缓向前、向下俯折。保持腰背尽量平首(避免拱背或过度弯曲)。双手随身体前伸,尽量去触碰双脚尖(或脚背、小腿,根据柔韧性而定)。初学者双手可落在膝盖或小腿上。做到自己能承受的最大幅度即可,切勿强求。感受腰背、大腿后侧(膀胱经)的拉伸感。稍停片刻,保持均匀呼吸。

起身:吸气,缓慢地、一节一节地抬起脊柱,如同卷帘般,最后抬起头部,双臂可自然带动或收回体侧。恢复预备姿势。

呼吸:俯身向下时呼气;保持俯身时自然呼吸;起身向上时吸气。

意念:俯身时,想象气息沉入下腹丹田,肾气得到温煦;感受脊柱被充分拉伸,背部膀胱经得到疏通;攀足时,想象肾精如同泉水涌向双足。起身时,想象清气沿脊柱上升。

功效:强力拉伸脊柱和腿部后侧膀胱经(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疏通经络,改善腰背酸痛;按摩腹腔内脏,增强肾脏功能,补益元气;柔韧腰腿筋骨;改善坐骨神经痛症状。是强腰固肾的核心动作。

注意: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严重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练习此式需谨慎,动作幅度要小,或遵医嘱。

收功:

完成十二式后,不要立刻起身活动。应回到舒适的坐姿(或站姿),双手叠放于下腹丹田(男左手在内,女右手在内),闭目凝神。

自然呼吸,将意念轻轻守在下腹丹田处,感受此处随着呼吸微微起伏。

体会周身气血平和、温暖舒适的感觉。心中默想练功带来的益处,心怀感恩。

待呼吸平稳、心神宁静后,缓缓睁开双眼,活动一下手脚关节,再结束练习。可再次吞咽口中产生的津液。

功法精要——呼吸、意念与日常

1. 呼吸的深化(调息):

自然腹式呼吸:这是基础,贯穿始终。通过练习,使呼吸逐渐变得深长、细匀、轻缓。

动作配合呼吸:如前所述,开、起、用力时吸气;合、落、放松时呼气。这是导引术呼吸配合的基本原则,能使动作与气机运行相得益彰。

吐故纳新:在动作间隙或单独练习时,可进行几次深长的“吐故纳新”:缓缓用口呼气(可发“呵”“嘘”等音或不发音),想象将体内浊气、病气、烦恼尽数排出;然后用鼻缓缓吸气,想象吸入清新、纯净、充满生机的天地之气,灌注全身。此法不宜过多,每次练习3-5次即可。

闭气(胎息雏形):在动作的某些关键节点(如动作到位停留时),可在吸气或呼气后,自然屏息片刻(数秒即可,绝不勉强),让气息在体内充分鼓荡、渗透。这是通往更高级呼吸法的桥梁,需在自然呼吸纯熟后体会,务必以舒适为度,头晕即止。

2. 意念的运用(凝神):

意随形走:练习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正在进行的动作上,感受肢体的运动轨迹、肌肉的伸缩、关节的屈伸、重心的变化。

意注穴位/经络:在特定动作中,可将意念专注于相关的穴位(如托按时意注百会、下按时意注丹田、攀足时意注涌泉)或经络(如开弓时意想气走手三阴三阳经,俯身时意想膀胱经伸展)。

观想引导:运用想象力增强效果。如咽津时观想甘露入丹田;运目时观想目光如电;开弓时观想射落病邪;向后瞧时观想甩掉烦恼等。观想应力求简洁、积极、自然。

精神内守:整个练习过程的核心是“收视返听”,将外放的心神收摄回来,专注于自身内在的感受(呼吸、动作、气血流动),排除杂念干扰,达到“心静体松”的状态。

3. 融入日常(生活养生):

行立坐卧皆可练:养生诀的精髓在于“劳动”精神。将功法中的一些简单动作(如叩齿、咽津、运目、转颈、干浴面)融入日常碎片时间,随时练习。

劳作中的导引:在日常家务、工作中,保持腰背中正,注意呼吸深长,避免久坐、久站、单一姿势过久。适时活动颈肩腰腿,如同简化版的导引。

心性修养:时刻谨记“清心寡欲”“德全不危”。保持平和心态,宽容待人,减少无谓的思虑和情绪波动。良好的心态是养生效果的倍增器。

顺应西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练习强度和时间(如春夏可稍活跃,秋冬宜收藏)。注意防寒避暑。

功理探讨与现代意义

1. “流水不腐”的科学印证:现代生理学证实,适度的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代谢废物清除,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维持肌肉骨骼系统的健康与活力,改善神经调节功能。这与“流水不腐”的古老智慧高度一致。导引术作为一种温和、可控、注重内在协调的运动形式,是“动以养形”的完美实践。

2. 经络理论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导引术强调疏通经络。现代研究虽不能完全实证经络的解剖结构,但发现刺激经络穴位能有效调节神经传导、内分泌平衡和免疫功能,改善内脏功能。导引动作的设计,往往精准地刺激、牵拉特定的经络路线和穴位(如膀胱经、肾经、督脉、任脉等),其效果可能通过调节人体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来实现。

3. 身心互动(Psyatic):导引术要求“形、息、意”三者结合,是典型的身心练习(Mind-Body Exercise)。其调息凝神的部分,己被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证实能有效降低压力激素(如皮质醇)水平,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负责放松休息),改善情绪状态(如减轻焦虑、抑郁),提升专注力和整体幸福感。这完美诠释了“静以养神”的内涵。

4. 预防医学与康复价值:在慢性病高发的现代社会,《养生诀》的导引术具有重要的预防和辅助康复价值:

防治筋骨关节疾病:改善颈肩腰腿痛、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状,提高柔韧性、平衡能力。

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消化(脾胃)、改善心肺耐力、调节血压血糖、增强肾功能。

促进心理健康:缓解压力、焦虑、抑郁,改善睡眠质量。

提升整体活力:改善亚健康状态,延缓衰老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5. 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在久坐少动、压力巨大、信息过载的现代生活中,《太上老君养生诀》的智慧尤显珍贵:

对抗“静态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随时可做的“微运动”方案,打破久坐僵局。

构建“压力缓冲器”:通过导引和调息凝神,帮助人们快速恢复身心平衡,应对压力挑战。

回归内在觉知:引导人们从对外部世界的过度关注,转向对自身身心状态的觉察与关爱。

倡导整体健康观:强调身体、心理、道德(生活方式)的和谐统一,符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结语:古老智慧,生命常新

《太上老君养生诀》虽托名老子,其具体功法内容成型或在后世,但它所承载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养生哲学,以及其中蕴含的十二段锦雏形等导引方法,无疑是中华养生文化宝库中的精粹。它用最朴素的道理和最切实可行的动作告诉我们:生命的活力,源于持续不断的、适度的“劳动”与流转。

这套功法,动作柔和舒缓,老少咸宜;强调内外兼修,形神共养;无需器械,不拘场地。它不仅是强健筋骨、祛病延年的方法,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回归生命本真的智慧。

练习时,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次数与形式,关键在于领会“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的核心精神,将“劳动”的意识融入生活点滴。持之以恒,用心体悟,你定能感受到气血日渐通畅,筋骨日益强健,精神愈发,在古老的智慧指引下,焕发出生命本有的活力与光彩。让这流淌了千年的养生之泉,继续滋养我们当下的生命之树,使其根深叶茂,常葆青葱。


    (http://www.kkxsz.com/book/jgbgaf-8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kxsz.com
2k小说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