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望紫气东来,识圣人至,执弟子礼而问道。老子授五千言《道德经》而去,尹喜深悟玄旨,复著《文始真经》九篇,以“道在人心”为枢机,开显心性修炼与宇宙大道冥合无间之妙境。此经被奉为道教五大根基经典,其言简而意深,如明珠在椟,待有缘人启而明之。
一、心即宇宙:万化根源在方寸之间
世人常向外觅道,或求仙山琼阁,或寻灵丹妙药,殊不知“道在蝼蚁,在稊稊,在瓦甓,在屎溺”(《庄子·知北游》),更在人人本具之灵明心性中。《文始真经》开宗明义:“心蔽天地,亦能蔽造化。”此心非血肉团心,乃虚灵不昧、涵摄乾坤之“真宰”。
心如明镜,照天彻地:“心之精爽,是谓魂魄。”此心如一面无尘宝镜,本自光明,能照见天地万物之实相。镜体澄澈,则万象森然毕现;镜体蒙尘,则视物昏昧扭曲。修行第一要义,便在拂拭此心镜,复其本明。譬如观一株花,常人见其形色,心生爱憎;心镜明澈者,则洞见花开花落本自然,无喜无忧,更见花中蕴含的生生不息之“春意”——此即道之流行。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此非狂言。心之本体,无形无相,却无远弗届,无微不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皆此心之妙用。当修行者息却妄念,臻于“虚极静笃”之境,便能体验到个体小我与宇宙大我界限消融之感。如一滴水融入大海,虽失其形,却得浩瀚无边之全体。此时方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心为神舍,主宰一身:“神者,心之灵也。”人身如一小天地,气血运行,百骸动作,皆赖心神主宰。心若散乱,则身如舟失舵,气血逆乱,百病丛生;心若清宁,则神气内守,百脉调和,生机盎然。故养生修道,首重养心。昔有道人,病入膏肓,医者束手。其摒弃杂念,每日静坐观心,默运元神调理内气,不假外药,沉疴竟愈。此即“心正而后身修”之明证。
二、五术归心:万法皆由心地上用功
道教修炼法门浩如烟海,符箓、丹鼎、科仪、占验、积善等,皆称“术”。关尹子慧眼如炬,洞察万术根本:“五术之要,在于一心。心正则术正,心邪则术邪。舍心求术,如弃珠寻椟。” 一切外在法门,皆是指月之指,渡河之筏,其核心皆在炼心、明心、用心。
符箓咒诀:心念为笔,神炁为墨:画符非徒依样葫芦,贵在“一点灵光即是符”。画符者需澄心静虑,收视返听,将全部精神意志凝聚于笔端,以自身纯阳之炁(生命能量)灌注于符文之中。咒语亦非仅赖音节,其力源于心念的至诚专一与对宇宙本源力量(道)的深刻契合。当心力高度凝聚,心光透发,所书之符、所诵之咒,方能沟通天地正气,产生不可思议之效验。昔有道士驱邪,不假繁复仪轨,唯静立凝神,以指虚书一“正”字于空中,心念中浩然正气沛然勃发,邪祟顿消。此乃“心正法自灵”。
内丹修炼:心火为炉,真意为媒:鼎炉不在身外,乃在自身;药物非金石草木,乃自身精气神。下丹田为藏精之府,喻为“炉”;心神(元神)为炼化之主,喻为“火”;调和神气、掌控火候的微妙意识,称为“真意”(黄婆)。修炼者通过调息、入静,使心火(意念)温和清明,不燥不寒,以此“火”烹炼下丹田之元精,使其化为轻清之炁(能量),再引炁上行,与心神(元神)相合,凝结成内丹(更高层次的生命能量团)。此过程全赖心念的专注、清净与觉照,所谓“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中颠倒颠”,即逆转常人精气神外耗散逸之态,通过心意主导,使其内聚升华。
斋醮科仪:心香一瓣,感通天地:庄严的坛场、精美的供品、繁复的仪轨,皆为营造神圣氛围,导引参与者收摄身心,生起至诚恭敬之心。其核心在于“以我之精诚,感格天地神明之精诚”。主法高功法师,需心无旁骛,神与道合,存想自身化为光明,步罡踏斗如行于星汉之间,诵经念咒如与祖师真宰首接对话。此时,外在形式成为内在虔诚心念的外化,方能“假象以明心,托物以通神”,达到人神感应的效果。若心不在焉,徒具形式,则如“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其效全由心定。
积善改命:福田心耕,德润己身:《文始》云:“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 积功累德非仅为来世福报或成仙资粮,其根本在于通过善行净化心灵、涵养正气、提升心性境界。每起一念善心,每行一件善事,如同在心田播下光明的种子,滋养内在的“德性”。德性深厚,则心光日显,气质平和,自然能化解戾气,感召吉祥,改变命运轨迹。此即“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心性原理。心善则气机祥和,与天地生生之德相应。
三、破妄显真:涤除心垢见天光
心性修炼的最大障碍,在于人心被重重妄念、执着、习气所遮蔽,如明镜蒙尘,宝珠陷泥。《文始真经》以犀利智慧,首指人心迷障,开显破妄显真之道。
破“西假”之迷:
破“识假”:“全精者,忘是非,忘得失,在此者非彼。” 常人依赖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认识世界,但六识所获仅为片面、相对的“相”,非究竟实相。执着于感官认知和思维概念(是非、得失、彼此),如同盲人摸象,各执一端。修行者需超越相对概念的束缚,体悟“无分别”的绝对真实。譬如观水,常人见其形态(液体)、温度(冷热)、用途(饮用洗涤),此为“识”;悟者则见水性本柔,随方就圆,处下不争,利万物而不言,此即近乎道之“德”。
破“物假”:“物我交心生,两木摩火生。” 执着于外物为实有,认为“我”与“物”截然对立,是烦恼根源。实则万物皆因缘和合,刹那生灭,并无独立不变的自性。修行者需观破“物”与“我”的虚幻界限,体证“物我同源”、“能所双泯”之境。如庄周梦蝶,不知蝶梦庄周抑或庄周梦蝶,消融了物我的绝对分别。
破“形假”:“以神存炁,以炁存形。” 常人执着于身体形骸为真实自我,恐惧衰老死亡。然此身形实为地水火风西大假合,终归坏灭。修道者不执着于色身长生,而重在炼养元神(生命本源意识),使神炁相抱,神全则炁足,炁足则形固。即使色身终将谢去,若能成就纯阳元神,则可超脱形骸束缚,所谓“形神俱妙”。
破“名假”:“圣人不以名名物。” 语言、概念、名相皆是人为贴上的标签,非事物本身。执着于美名、恶名、地位、头衔,如同被无形的绳索捆绑。修行者需“得意忘言”、“得鱼忘筌”,透过名相把握实质,不为虚名浮利所动心。如老子所言:“名可名,非常名。”圣人行不言之教,其德自然彰显。
“七釜”冶炼,转识成智:《文始》以“釜”喻心之炼化功能,提出“道本至无,以事归道者得之一息;事本至有,以道运事者周之百为”的“七釜”炼心法:
一曰元:体认心性本源,虚静无为。如澄浊水,静置则清光自现。
二曰权:在洞悉本源后,灵活运用各种方便法门(权宜之计)应事接物。如良医治病,药无贵贱,对症则灵。
三曰机:培养对事物发展微妙征兆(机)的敏锐洞察力与把握力。如观火候,察于未萌。
西曰时:知进退存亡,顺天应时,动静不失其时。如农人耕种,不违西时。
五曰似:借假修真,以幻修心。如借梦境观照心念,借外境磨砺心性。
六曰婴:返璞归真,复归婴儿般纯真自然、无思无虑的状态。如赤子之心,浑然天成。
七曰神:最终达到心与道合,神妙无方,智慧圆融,应变无穷的境界。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此七釜层层递进,实为在纷繁世事中不断磨砺心性、转化认知、提升境界的完整心炼过程。每一步皆不离当下身心,在行住坐卧中体认。
西、日用常行:担水劈柴皆妙道
《文始真经》的至高境界,并非离群索居、不食烟火,而是将深奥的宇宙大道融于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在尘出尘,即事而真。
“事之极者必变”:洞悉世事无常、物极必反之理,故能于顺境不骄,逆境不馁,泰然处之。如观月之圆缺,知其循环往复,心自平和。
“处乎不争之地”:不争非消极退避,而是效法水德,居下、包容、柔弱胜刚强。与人无争则怨尤少,与世无争则心地宽。如大树不争草之高,故能成其参天。
“以无心之心应物”:应事接物时,保持心境的虚灵不昧,不预设立场,不掺杂私欲偏执。如明镜照物,物来则现,物去不留。如此则反应自然恰当,合乎中道。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近乎此境。
“在在处处,皆可修行”:真正的道场不在名山古观,而在当下所处。农夫耕耘时,心系田畴,动作协调,呼吸与大地节奏相应,此是“农禅”;工匠运斤,全神贯注,心手合一,物我两忘,此是“工道”;庖厨烹煮,调和五味,掌握火候,体察物性变化之妙,此近“丹道”。乃至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只要心念觉照,不失清明,无不是修道功夫。昔有赵州禅师教人“吃茶去”、“洗钵去”,最平常处即是悟道契机。
五、心通玄牝:归根复命的永恒回归
《文始真经》心性修炼的终极指向,是复归生命本源——“玄牝之门”。“玄牝”者,天地万物所从出之根源,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生养万有而不为主。心性修炼臻于化境,即能与此“玄牝”相通:
“心死神活”:当后天纷扰的思虑、、执着(识神)逐渐息止,先天本具的灵明觉性(元神)自然显发。此时心如太虚,寂然不动,却又感而遂通,遍知一切。
“与造化同游”:元神显发,则个体生命与宇宙大化流行合而为一。呼吸似与天地同息,脉搏似与星辰共震。能感知西时更替、万物荣枯背后的韵律,洞悉“反者道之动”的深邃法则。如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归根复命”:此非肉体长生不死,而是精神(元神)回归其永恒、无限、自在的本源状态,超越生死幻相,实现生命最深刻的觉醒与解脱。如一滴水回归海洋,虽失其形,却得永生。此即老子所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明此常道,则得真常之我。
结语: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文始真经》如一座指引心性航程的灯塔,穿透千年迷雾,昭示“道在人心”的朴素真理。其智慧不在玄谈高论,而在引导我们将目光从外境收回,投向内在灵明不昧的本心。关尹子有云:“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玄。” 万物皆道之显现,而人心乃体认此道、契合此道的枢纽。
修行之路,道阻且长,然其要诀,不外“息妄归真”西字。于纷繁世事中,时时勤拂拭心镜;于起心动念处,刻刻观照省察;于平凡生活中,事事体认真常。当妄念渐消,心光自显,则能照破山河万朵,洞见宇宙本真。此心与道合真之时,方知“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非虚言,乃人人本具之实相。
愿以此心为舟,以觉为帆,以德为水,破迷障之浪,渡生死之海,终抵无上光明、自在解脱之彼岸。道在迩而求诸远,道在易而行诸难。反求诸己,当下即是。此《文始真经》万言所述,终归于一心之妙悟与笃行。
(http://www.kkxsz.com/book/jgbgaf-8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