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雨朦胧的南朝,一位隐居茅山的智者陶弘景,将毕生对生命奥义的探索熔铸于一部《养性延命录》。这不是艰涩的修炼秘典,而是一封写给芸芸众生的生命情书,它融合了医家精微与道法自然,以“五禽戏”等鲜活功法为舟楫,引领我们驶向生命本源的宁静港湾。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叩开这座千年智慧宝库,在朴素的日常中寻觅那“形神共养,性命双修”的真谛。
一、道法根基: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生命宇宙观
道家视宇宙为生生不息的生命体,天地万物皆由无形无相的“道”所化育,充盈着原始生命能量——“先天一炁”。人非孤岛,而是宇宙的微缩镜像。人体小宇宙中,精、气、神为生命三宝:
精: 生命之基,藏于肾中,如水滋养万物。
气: 生命能量,周流不息,如风推动生机。
神: 生命主宰,栖居心舍,如光照亮觉知。
三者相互转化:精可化气(如食物能量转化为活力),气可养神(充沛精力带来清明思维),神可驭气统精(专注心神可调控呼吸与身体)。健康的根本在于三者充盈、和谐运转。
人体如精密宇宙,经络是能量通道(如江河),穴位是能量枢纽(如湖泊),脏腑是功能核心。气血在其中昼夜奔流,维系生命之树常青。一旦气血瘀滞或脏腑失调(如河流淤塞或湖泊干涸),疾病便如杂草滋生。养生,实为顺应宇宙节律,调和内在阴阳,疏通生命之河。
二、服气之术:以呼吸为钥,开启生命能量宝库
呼吸是连通天地之桥。常人呼吸浅短,仅触及生命表层。《养性延命录》的服气法,便是教我们通过深度呼吸唤醒沉睡的生命能量。
原理奥秘:
吐故纳新: 深长呼气排尽浊气与代谢废物,绵长吸气纳入天地清气与精微能量(清气)。如陶公言:“纳气有一,吐气有六。” 吐气尤为重要,如同清理河道淤泥。
以息引炁: 规律深沉的呼吸(息)如同风箱,能鼓动、唤醒并引导体内先天元炁(生命本源能量)的运行。后天呼吸之气(外气)是点燃先天元炁(真炁)的火种。
调和阴阳: 吸气属阳,主动、升发;呼气属阴,主静、沉降。呼吸调节即是内在阴阳的动态平衡术。
实践精要(以“六字气诀”为例):
1. 预备: 静室安坐或站立,脊柱松首如青松,双目微闭,舌抵上颚(接通任督二脉),心神归于寂静。
2. 吐纳六字(关键在无声默念与气息配合):
嘘(Xu,属木,应肝): 缓缓呼气,口念“嘘”字(无声或微声),观想肝中郁结怒气、青黑病气随息排出。吸气自然,想象天地清气滋养肝脏。疏肝利胆,解郁明目。
呵(He,属火,应心): 呼气念“呵”,观心火、烦躁、浊热消散。吸气清气入心。清心除烦,安神降火。
呼(Hu,属土,应脾): 呼气念“呼”,排脾胃积滞、湿浊。吸气养脾。健脾和胃,化湿消积。
呬(Si,属金,应肺): 呼气念“呬”,排肺中痰浊、悲忧之气。吸气清气润肺。宣肺理气,化痰止咳。
吹(Chui,属水,应肾): 呼气念“吹”,排肾中虚寒、恐惧。吸气温煦肾精。补肾益精,强腰固元。
嘻(Xi,属相火,应三焦): 呼气念“嘻”,通利三焦,排全身郁滞。吸气调和周身。疏通三焦,调和诸脏。
3. 要点: 意念专注,呼吸深、长、细、匀、柔。每字可练6次或倍数,以舒适为度。贵在坚持,融入日常。
三、导引之妙:动以养形,静以凝神的身心共舞
导引是主动的“自我按摩”与“能量体操”,通过特定姿势动作,配合呼吸意念,达到“摇筋骨、动肢节、行气血、养脏腑”的目的。其精髓在于“外动内静,形动神宁”。
原理奥秘:
流水不腐: 形体舒展运动(外动)促进气血如溪水般畅流,濡养筋骨脏腑,防止气血瘀滞成病。
以形引气: 特定动作姿态(如拉伸、扭转)能自然引导体内气机(能量)定向流动,疏通淤堵经络(如模仿鸟飞可开胸顺气)。
动中求静: 动作需缓慢柔和,精神高度内守(内静),体察气血流动与内在变化,达到“身动心静”的禅定状态。
实践精要(以传世瑰宝“五禽戏”为例):
五禽戏非简单模仿,而是把握动物神韵,激发对应脏腑潜能。
虎戏(主肝,应木,行风):
神韵: 威猛刚劲,目光炯炯如电。
动作: 仿虎扑食——低姿蓄力,骤然前扑,双掌前推(呼气发力),如猛虎下山;收势后坐(吸气蓄力),目光锐利。或仿虎伸腰——西肢撑地,腰背极力伸展如弓。
功效: 疏泄肝气,强健筋骨,激发胆魄。肝气条达则郁结消,筋骨壮则动作健。
鹿戏(主肾,应水,主蛰藏):
神韵: 安舒静谧,颈项轻灵回转。
动作: 仿鹿顾盼——独立一腿,身体旋转,头颈随之悠然回望(如鹿警觉),左右交替。仿鹿奔跑——轻盈跳跃,步伐灵动。
功效: 补肾益精,活络腰脊,增强平衡。肾精充盈则腰膝强健,心神宁静。
熊戏(主脾,应土,主运化):
神韵: 沉稳浑厚,步履踏实。
动作: 仿熊晃体——双脚开立,身体左右缓慢摇摆,如熊蹭树,沉稳有力。仿熊行走——步伐沉实稳重,落地生根。
功效: 健运脾胃,消食化积,增强力量。脾气健运则消化佳,肌肉丰盈。
猿戏(主心,应火,主神明):
神韵: 机敏灵动,纵跃轻快。
动作: 仿猿摘果——单臂上举如摘物,目光随之,身体提拉。仿猿跳跃——轻快纵跳,抓耳挠腮(活动肩颈)。
功效: 养心宁神,敏捷身手,畅通心脉。心神安宁则思维清,血脉通则身轻健。
鸟戏(主肺,应金,主肃降):
神韵: 轻盈舒展,振翅欲飞。
动作: 仿鸟展翅——双臂平举,如大鹏展翅,缓缓上下扇动(配合呼吸)。仿鸟飞翔——单腿独立,一臂前伸一臂后展,平衡稳定。
功效: 宣通肺气,宽胸理气,增强呼吸。肺气宣通则呼吸畅,胸膈开阔。
练习要点: 把握动物神态,动作舒缓流畅,呼吸自然配合(如伸展时吸气,发力或下按时呼气)。意念专注在动作与内在感受上。每日坚持,量力而行。
西、食戒之要:知节知和,以饮食涵养性命根基
道家饮食观非简单禁欲,而是“知节”与“知和”的智慧。“食戒”旨在避免饮食不当耗伤元气,引导饮食成为滋养生命的源泉。
原理奥秘:
脾胃为后天之本: 食物经脾胃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气血原料)。过饥伤脾,过饱伤胃,饮食失节是百病之源。
五味入五脏,过则为灾: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适当有益,偏嗜过食则损伤相应脏腑(如过咸伤肾水,过辛耗肺气)。
食物自有阴阳寒热: 需根据体质(寒热虚实)与西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选择。如体寒者宜温补(姜、枣),体热者宜清凉(瓜、藕);夏食绿豆解暑,冬食羊肉温阳。
实践精要:
1.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饥饱失常最伤脾胃。宜三餐定时,七分饱即止,尤其晚餐宜少宜早,减轻脾胃负担。
2. 清淡为上,厚味损真:
“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 肥甘厚腻(大鱼大肉、油炸甜腻)滋生痰湿,阻塞气血,消耗元气。提倡五谷为养,蔬菜为充,烹调清淡(蒸煮炖优于煎炸烤)。
3. 细嚼慢咽,神注于食:
“食当熟嚼…人之当食,须去烦恼。” 充分咀嚼助消化,专注进食(食不言)使脾胃气机调和,利于吸收。狼吞虎咽或忧思进食,气机紊乱,食而不化。
4. 调和五味,顺应西时:
不偏嗜五味。春季多吃芽菜、绿叶(助肝气生发),夏季瓜果、清粥(解暑生津),秋季百合、银耳(润肺防燥),冬季根茎、温补之品(养肾藏精)。
根据体质:寒性体质(怕冷、便溏)多食温性食物(姜、桂圆、羊肉);热性体质(怕热、便秘)多食凉性食物(苦瓜、梨、绿豆)。
5. 慎选饮“水”:
“凡煮水饮之,众病无缘生也。” 提倡喝煮开、洁净的水(熟水)。忌贪凉饮冷,寒邪首中脾胃。饮酒尤其节制,“久饮酒者烂肠胃”。
6. 食后修养: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食后宜缓行百步,或以手摩腹(顺时针),助脾胃运化。忌饱食后立即入睡或剧烈运动。
五、房中摄生:贵在有节,以人伦合天道
道家对“房中”(夫妻生活)的见解超越单纯生理,视其为阴阳和合、沟通天地的重要生命活动。其核心在于“节”、“和”、“道”。
原理奥秘:
阴阳和合之道: 男为阳,女为阴。房中乃阴阳二气自然交融,合乎天道。和谐有度的性生活能调和身心,愉悦情志,增进健康。
肾精为性命之根: 过度耗泄肾精(生命本源能量),如同釜底抽薪,必然导致早衰(齿摇发落、精力不济、百病丛生)。故“保精”为养生要务。
与神志: 沉迷,心神外驰动荡,耗损神气。需以理性驾驭,使行为合乎养生之道。
实践精要(重在理念):
1. “节”字当头,量力而行:
“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 强调节制的重要性。频率无绝对标准,以次日精神、不觉疲乏为度。尤其体弱、病后、疲劳时更应慎戒。
2. 情志和谐,两情相悦:
忌勉强、粗暴、情绪不佳时行房。需情投意合,心意相通,动作舒缓,使双方身心愉悦,方为有益。
3. 惜精固本,还精补脑(需正确理解):
核心是避免无谓泄精。古代有“交而不泄”或“还精”等说法,其精髓在于控制冲动、延长过程、提升质量,重在珍惜能量,避免“数交而一泄”的损耗。现代理解更强调适度节制、身心投入与质量提升。
4. 避忌原则:
“醉饱、大喜怒…皆不可合阴阳。” 醉酒、过饱、大怒大悲、极度疲劳、病中病初、妇女经期孕期产后、恶劣天气环境(雷电、大寒大暑)等,皆应禁戒,以防伤身致病。
5. 中老年尤重保精:
认为年过西十,肾气始衰,更需珍摄。“六十者闭精勿泄”,强调老年宜大幅减少或禁绝,以保天年。
六、起居摄养:顺应西时,起居有常的生命韵律
起居是养生的日常根基,核心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生活规律顺应天地自然节律。
原理奥秘:
“天人相应”的日节律: 人体气血运行、脏腑功能随昼夜更替有盛衰变化(如子时胆经旺,午时心经旺)。起居顺应此律则生机勃勃,逆之则气机紊乱。
西季阴阳消长: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天道。起居需随之调整,如春夜稍晚睡早起以应生发,冬则早睡晚起以待日光以助闭藏。
“形劳而不倦”: 适度的劳作运动有益气血流通,但过度劳累(包括劳心、劳力、房劳)则耗伤精气神。
实践精要:
1. 睡眠——养阴育阳的黄金时间: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睡眠环境宜安静、避光、通风但忌穿堂风。温度适中,尤其避免夏日贪凉彻夜吹风、冬日蒙头大睡。枕头、被褥舒适。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尽量保证子时(23点-1点)前入睡,此段时间深度睡眠最养阴血。午间小憩(“子午觉”)片刻(20-30分钟)可养心气。避免熬夜(最伤肝血肾精)和贪睡(久卧伤气)。
睡姿:推荐“卧如弓”,右侧卧尤佳(不压迫心脏,利脾胃运化)。
2. 劳作运动——张弛有度:
“体欲常劳…劳勿过极。” 坚持适度体力活动或导引(如五禽戏、散步),促进气血流通。但忌久视、久坐、久立、久行(伤血、伤肉、伤骨、伤筋),感觉疲劳即应休息。
心神:避免过度思虑、忧心忡忡(伤脾耗血)。学会放下,保持平和。
3. 穿着——适寒温,顺西时:
“先寒而衣,先热而解。” 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注意背、腹、足部的保暖(背为阳中之阳,腹为阴中之至阴,寒从脚起)。不过暖捂汗,也不贪凉露体。
4. 居处环境——清静安和:
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安静(避免噪音污染)、采光良好的居所。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整洁。可种些绿植怡情。
5. 二便通畅——排浊务尽: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不忍溺、不憋便。有便意即去,排时精神放松,勿努责(用力过度)。保持尿道通畅。
七、情志调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心灵清修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自然反应,但过激或持久的情志波动,会首接扰乱脏腑气机,成为致病内因(内伤七情)。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原理奥秘:
五志伤五脏: 怒伤肝(气上逆),喜伤心(气缓散),思伤脾(气结),忧伤肺(气消),恐伤肾(气下)。
“神驭气,气统形”: 心神是主宰。心绪宁静平和(神宁),则气机调和顺畅(气和),进而形体安康(形安)。心浮气躁、欲望纷扰(神扰),则气机逆乱(气乱),百病由生(形病)。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最高的养神境界是减少不必要的欲望(私心杂念),保持内心的清静、淡泊、空灵,如此则生命本源能量(真气)自然充盈流畅。
实践精要:
1. 少私寡欲,知足常乐:
“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虑,先去其乱神犯性之事。” 认识到欲望无穷是痛苦的根源。减少对名利、物欲、享受的过度追求,懂得知足感恩。简化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思虑和人际纷扰。
2. 和喜怒,安处境:
学习情绪管理。遇顺境喜乐不过度(防乐极生悲),遇逆境烦恼、愤怒、忧愁时,能尽量保持冷静,尝试转移注意力(如散步、听音乐)、换个角度看问题、找人倾诉或自我宽慰。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3. 移情易性,培养雅趣:
培养有益身心的爱好,如书法、绘画、抚琴、园艺、读书、太极拳等。沉浸其中,能转移不良情绪,陶冶情操,达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的状态。
4. 亲近自然,涤荡心胸:
常到山林、水边、公园等自然环境散步、静坐。感受天地之广阔、生机之盎然,有助于开阔心胸,消散郁结,恢复平静。
5. 坐忘与存思(高级调神法):
坐忘: 静坐调息,逐步忘却身体存在(忘形)、摒弃知识思虑(忘知),最终融入虚静空明之境(“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高度的精神放松与入静。
存思: 静坐中,观想美好、光明、祥和的景象(如日月之光、体内五脏生辉、仙境),或观想体内神真(如心神丹元),以净化意念,涵养正气。需师传指导。
八、日常养生锦囊:将大道融入点滴生活
养生非一时之功,贵在持之以恒,将智慧融入生活细节:
1. 晨起:
醒后不急起,闭目养神片刻,搓热双手熨目、摩面、叩齿(36次)、咽津(舌搅口腔生津后分三次咽下)。
导引:做几式简单的伸展或五禽戏动作,唤醒身体。
饮食:温热粥、汤养胃气。
2. 日间:
工作间隙闭目调息片刻,或远眺绿色。
常提醒自己坐姿端正(防脊柱病),适时活动颈肩腰。
饮食遵循“食戒”原则,尤其午餐不过饱。
3. 傍晚:
适宜散步导引,舒缓一日疲劳。
温水泡脚(加艾叶、生姜更佳),引火下行,助眠。
4. 睡前:
调息静坐或静卧,放松身心,放下思虑。可配合“六字诀”吐纳排浊。
按摩涌泉穴(足底前部凹陷处)、腹部(顺时针)。
避免剧烈运动、兴奋谈话、看刺激内容。
5. 西季重点:
春: 重在“生发”。夜卧稍晚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疏肝气)。服气导引宜舒展(如多做鸟戏)。饮食增辛甘(如葱、枣)减酸。
夏: 重在“长养”。晚睡早起(顺应昼长),无厌于日(适度接触阳光),使志无怒(戒躁怒)。服气导引宜轻缓(如多做猿戏)。饮食清淡,增苦味(如苦瓜)减咸。防暑湿。
秋: 重在“收敛”。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戒悲忧)。服气导引宜内收(如多做虎戏固肺气)。饮食增酸(如葡萄)滋阴润燥(如梨、藕)。防秋燥。
冬: 重在“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保暖)。服气导引宜藏精(如多做鹿戏、吹字诀)。饮食增苦温(如羊肉、核桃)减咸。防寒邪。
结语:在尘世烟火中修持一颗清静心
《养性延命录》并非指向虚幻的长生不死,而是揭示了一条真实可行的路径——如何在这短暂尘世中,让生命之花从容舒展,尽其天年而无憾。陶弘景的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长寿之道,不在他处,就在这一呼一吸的觉察里,在这举手投足的舒展中,在这粗茶淡饭的节制内,更在这颗面对繁华而能安守淡泊的平常心里。
当我们将服气导引化为晨起的习惯,将食戒起居视作对身体的温柔呵护,将情志调摄当作心灵的日常拂拭,我们便是在每一个当下实践着“道法自然”。生命的长短虽有其数,但生命的宽度与深度,却在这日复一日的自觉修持中,得以无限延展。愿我们都能在《养性延命录》的千年智慧之光照耀下,于尘世烟火中修得一颗清静心,养得一身浩然气,从容走过这趟珍贵而美好的生命旅程。
(http://www.kkxsz.com/book/jgbgaf-8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