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林湾村,日头正盛,巷子却意外热闹。
村民李大爷搬了把躺椅坐在巷口晒太阳,身边围着几个唠嗑的老人。几人聊着今天的饭:“那粥真是有料,我家孙子都连喝两碗。”、“知夏那姑娘手艺真不差,可惜人城里回来的,能干多久?”、“听说隔壁那个男的要搞文旅,把她饭馆挡了路。”
“那饭馆是她外婆的,几十年的锅灶了,他一个搞设计的外地人,指手画脚什么?”
“他也是村里长大的。”
“可他不说话的时候,像外地人。”
正聊着,“哒哒哒”的高跟鞋声从远处传来。一辆黑色商务车在村口停下,下来一个穿西装的中年男人,后面还跟着戴墨镜的年轻女人。
李大爷眯眼看了几秒,低声说:“来了,镇上的规划组。”
顾临舟站在村头,正与那几人交谈。他语速不快,却句句清晰:“我提出将东巷打造成文旅中轴区,保留原始街巷肌理,但需要腾出动线。原夏饭馆位置刚好处于主入口动线遮挡线。”
“你是说,要搬掉饭馆?”那女人挑眉。
“不是搬,是沟通合理调整。结构可以保留,功能需要配合规划。”顾临舟回答得很官气,却滴水不漏。
另一边,林知夏正在厨房擦灶台,听见外面有人喊:“知夏!镇里的人来了,好像是来谈你饭馆的事。”
她放下抹布,擦了擦手,平静走出饭馆,站在门口。她看见顾临舟正举着设计图,和镇规划组讲解动线图层,眉头依旧微蹙,神色一如既往冷静。
她没有走过去,只是在门口静静站了片刻,然后拿出一块小黑板,在饭馆门口写了一行字:
“饭未凉,人未散。”
墨迹刚干,她听见顾临舟的声音从那边传来:“要做乡村振兴,就不能沉溺于情怀;情怀不能挡路,也不能成为唯一理由。”
林知夏没有说话,低头一笑。
镇领导似乎也察觉气氛微妙,连忙打圆场:“要不,大家今天就聚一下,看看怎么两全其美?既要尊重历史,也要服务未来。”
顾临舟点头:“可以。地点就选在夏饭馆,我请客。”
“我不做。”林知夏忽然开口,语气不疾不徐,“饭馆不是会议室,饭是给吃的人准备的,不是拿来谈条件的。”
空气一下子有些凝滞。
镇领导脸色变了变,尴尬地笑了笑:“哎呀,这事儿不急,咱们慢慢谈。”
众人散去,顾临舟回头看了一眼那块黑板,心里浮起一点说不清的复杂感。
他没料到,她会这样迎战。
她不是无理取闹,但也绝不会后退。
她很清楚,这饭馆是她的根。
就像他那套设计图纸,是他多年理想的写照。
——理想与记忆,注定有一天会撞在一起。
当天傍晚,“夏饭馆”门前来了一拨陌生人。
三位年轻人,一男两女,拖着行李箱,一脸兴奋地举着手机拍照:“这就是那个‘最不像景区的乡村饭馆’吧?微博刚火起来那家?”
“拍一段Vlog吧,我来采访你!”女孩兴奋地凑近林知夏,“你是老板吗?能说一下饭馆的故事吗?”
林知夏怔了一下。
她不知道,今天中午有个吃饭的村小老师,把她饭馆写进了朋友圈,并配图上传微博:“三年后,这口锅又冒烟了。”谁知这一条被一个旅游博主转发了,刚好搭上“避暑不去景点”的流量风口,一下子热了起来。
她没准备好接客,但饭,她还是做了。
夜里,三人吃着饭,笑着说:“你不装潢、不宣传,但味道让人想哭。”
她听着,鼻子一酸。
吃完饭,那男孩站起身说:“姐姐,你饭馆要是被拆了,记得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发个视频给你撑场子!”
林知夏轻轻一笑:“那你得先留下来吃够十顿,才有资格替我说话。”
三人哈哈大笑。
门外,顾临舟靠在墙边,刚好听见这句话。
他没进门,转身离开。
——他忽然有点不确定,那个锅,到底该不该“让开一条路”。
(http://www.kkxsz.com/book/jadiic-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