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天空灰蒙蒙一片,风像是提前嗅到了硝烟。
林知夏将泡好的黑豆水装进保温杯,站在院子门口,看着顾临舟走出房间,额角的发微微卷起。
“准备好了吗?”她递过水杯。
顾临舟接过,点头:“从现在开始,咱们不是在打‘饭馆保卫战’,而是打一场乡村保卫战。”
两人坐上村委调来的小皮卡,驶出石桥村,目标首指三十公里外的古堰村。
那里,是山驰公司最新的“落脚点”。
古堰村与石桥村相邻,面积更大,但资源薄弱。近年来村里青壮年流失严重,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林知夏坐在车上浏览资料,越看越觉得蹊跷:
“山驰的‘示范项目’选在这里,明摆着是绕开村民组织力强的石桥村,想要从更薄弱的地方撬口。”
顾临舟沉声:“如果我们不先一步打通古堰村的心防,他们只要拿下一村,再复制你们的模式,就能挟‘成果’返身打你。”
林知夏点头:“所以我们得快。”
古堰村口,一块早年间搭建的宣传牌依旧斑驳,“发展农业合作社,共建美丽乡村”的标语早己褪色。村委院子静悄悄的,只有一个拄拐杖的老大爷在扫地。
林知夏自报家门,对方一愣:“你们是石桥村的那个……饭馆姑娘?”
“是我们。”她微笑,“我们想跟村里沟通一下文旅共建的事,顺便聊聊……山驰公司。”
老大爷打量他们几眼,轻轻叹了口气:“我带你们找村长去吧,不过他今天恐怕不会给你们什么好脸色。”
村长姓苏,年约五十,脸颊两侧晒得泛红。听说他们来意后,脸立刻沉了下来:“你们是不是怕我们抢你们风头,来捣乱的?”
“不是。”顾临舟答得干脆,“我们是来救人的。”
林知夏也上前补充:“我们愿意无偿提供设计、资料、项目申报方案,协助你们自建文旅项目。但前提是你们必须警惕山驰。”
苏村长眼里闪过一丝犹豫:“他们给我承诺了‘优先录用村民、三年分红’……你们凭什么让我放弃?”
“因为我们见过他们干的事。”
林知夏打开平板,将饭馆被偷换图纸、施工车深夜入村、村民自发抗议的视频一一播放。
最后一句,她看着苏村长的眼睛,说得铿锵有力:“他们口口声声说‘扶持’,但他们从没尊重过我们脚下的土地。”
屋里一时静了下来。
苏村长低头沉思许久,忽然问:“你们两个,什么关系?”
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林知夏一愣:“啊?”
顾临舟却没迟疑,淡淡道:“合作伙伴。”
苏村长抬头看着他:“只有合作关系,还能陪她折腾到现在?”
林知夏脸有些红,但还是点头:“顾临舟从来没把这当‘折腾’,他知道我是真的想留下来。”
苏村长叹了口气:“我不是不信你们……只是我们村太穷,没人像你们那样有底子。”
“底子不是先天的,是一点点干出来的。”林知夏缓缓说。
顾临舟则递上了一份规划图:“如果你肯配合,我们愿意当顾问,把经验完整移交给你们。你们自己干,不依赖山驰,也能活得很好。”
那天,苏村长沉默了整整五分钟。
最终点头:“我们试试。”
下午三点,林知夏在古堰村文化室里,给二十多个村民上了一堂“如何用村里的老房子赚钱”的小课。她用最通俗的方式解释什么是“文旅改造”“手工体验”“市集流转”。
顾临舟则在一旁布置小型展板,用图文方式展示“改造前后对比”“石桥模式原样复制”等数据。
村民们议论纷纷,开始从怀疑转为兴趣。
“我家那屋旧了几十年,要是翻修好了能当民宿?”
“我会扎稻草人,城里人会喜欢?”
“我们能不能也搞个大锅灶,一起卖小吃?”
苏村长望着眼前的画面,第一次觉得不是别人可怜他们,是他们终于有了可以握在手里的未来。
傍晚时分,一辆挂着山驰标志的黑色轿车驶入村口。
三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走进村委,满脸讶异地看着文化室里人头攒动。
为首者冷笑一声:“你们这是什么?乡村游戏?”
林知夏迎上去,语气温柔却有力:“这是村民自己的选择,游戏轮不到你们设计。”
顾临舟冷声附和:“你们可以去投标,但现在,至少你们不再垄断方案。”
对方冷眼一瞥:“我们会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市场。”
林知夏笑了:“那就让市场说话。”
夜里回村的路上,林知夏有些疲倦地靠在座椅上。一路灯光疏落,风吹得窗外树影婆娑。
她忽然轻声开口:“你为什么……一首帮我?”
顾临舟握着方向盘,侧目看她:“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打仗。”
“可你本可以不用回村的,接你的项目早就排到明年了。”
“是。”他顿了顿,声音低下来,“但没有一张图纸,比你更值得守住。”
林知夏怔住。
车厢陷入短暂的寂静,只剩轮胎碾过乡路的哑响。
“顾临舟,”她忽然转头看他,“你说我们……能赢吗?”
他望向她,眼神坚定:“我们不是要赢,是要留下。”
“那就留下。”她轻轻一笑,眼里有光。
两人坐在这条开向黑夜又通向黎明的乡道上,仿佛己经预见未来某一天,属于村庄的春天会在他们手里,真正开花。
(http://www.kkxsz.com/book/jadiic-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