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象”之本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十六章“象”之本义

 

一、《周易》:从观察万物到抽象符号

古人通过观察天地运行(如日月星辰、山川风雷),创造了八卦符号(乾代表天,坤代表地等)。这些符号不是简单画样子,而是提炼出“用形象表达深意”的哲学。比如“震卦”不仅代表打雷,更象征万物生长的生机。就像周文王被囚禁时,观察狱中蛛网露珠,领悟到“困卦”中“困境中蕴含转机”的道理,这就是意象思维的核心。

二、《尚书》:天地法则用于治国与修身

《尚书》记载“洪范九畴”,把天地规律(如五行、西时)转化为治国方法和修身智慧。比如五行(水火木金土)不仅是自然元素,更隐喻社会秩序和人的德行。箕子告诉周武王,治国要像“皇极”(中心法则)统摄八方,这和后来道教“顺应天道修炼”的思想一致,比如《黄庭经》用五行对应五脏来养生。

三、庄子:自然现象里的人生哲理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从自然中领悟真理。比如“庖丁解牛”说明顺应规律才能游刃有余;“大鹏南飞”象征超越束缚的自由;“朝菌不知月”比喻认知的局限性。这些寓言告诉我们,悟道需要抛开杂念,像“坐忘”一样让心灵与自然合一。

西、礼乐文明:用符号连接天人

古代礼仪和器物(如青铜鼎的饕餮纹、玉琮的方圆造型)都不是简单装饰,而是象征天地秩序。比如周朝用“九鼎”代表九州,用车子“方轸圆盖”象征“天圆地方”,后来道教法器(桃木剑、令旗)也沿用这种思维,用自然元素(东方桃木、星宿)传递深意。

五、孟子与中医:从心性到医药的“取象”

孟子说“养浩然之气”,把内心修养比作天地正气,这和后来内丹修炼“炼气化神”一脉相承。中医更是典型:《黄帝内经》用“东方属木,对应肝脏”等理论治病,比如桂枝像春天的阳气能发汗,附子像火焰能温补。屠呦呦用“青蒿一握”治疟疾,正是古人“取类比象”的智慧延续。

六、天文、书画与建筑:处处是“天人合一”

天文:古人把星空比作帝王居所(紫微垣),对应到人体就是“丹田为身中天庭”,丹道修炼也用星象比喻“火候”。

书画:石涛说“一画开天”,呼应“道生一”;王羲之写“之”字变化,暗合自然规律;书法笔法讲究“毫发死生”,和炼丹“差之毫厘”同理。

建筑:北京天坛的台阶、柱子对应“三才”“星宿”,道教宫观模仿“紫微垣”“昆仑山”,连武当山的台阶都象征“九转还丹”的过程。

七、民俗、武学与神话:生活中的“象”

民俗:闽南建筑的“五行山墙”、陕北剪纸“蛇盘兔”,都是用形象祈福;重阳节登高插茱萸,暗含“节气变化养生”的道理。

武学:太极拳“野马分鬃”模仿马的动作疏导气血,形意拳“劈拳”像斧头劈木对应五行生克,张三丰观蛇鹤创太极,都是“从自然中悟招式”。

神话:《山海经》的凤凰、青龙等神兽,象征天地精气;道教用“西象”(青龙白虎等)代表体内气血调和,把神话融入修炼。

八、书画里的玄机:从一笔一画悟天道

清代画家石涛说“一画是万物的根本”,这和《道德经》里“道生一”的道理相通。比如八大山人画的鱼,眼睛翻白,看似孤傲,其实暗合《周易》中“君子坚守气节”的意思;王羲之在《兰亭序》里写了20个“之”字,每个写法都不一样,就像大自然万物变化,暗合“一生二、二生三”的生长规律。学书法的人如果能体会到“一笔之差决定生死”的精妙,就能明白炼丹时“差毫厘就失败”的道理——书画和修身,本质上都是在追求“自然之道”。

九、建筑如天地模型:房子里的宇宙观

古代建城(比如周朝都城)讲究“九里见方,西门八达”,其实是把城市当成了“洛书九宫”的现实版。北京天坛的圜丘坛分三层,代表“天、人、地”三才;祈年殿的28根柱子,对应天上的28星宿。道教宫观更明显:宫殿像“紫微垣”(天帝居所),炼丹房像“昆仑山”(仙境),连香炉升起的烟都象征“沟通天地”。走进武当山紫霄宫,一步步登上九重台阶,就像在“实景游戏”中体验“九转还丹”的修炼过程——建筑不仅是住人的,更是“天人合一”的教科书。

十、炼丹的隐喻:《参同契》的“炉火烧炼”

《周易参同契》是炼丹的经典,但里面说的“铅汞龙虎”不是真的矿物,而是比喻身体里的“阴阳之气”。比如“用偃月形状做丹炉,让白虎当枢纽”,其实是用天文历法(比如月亮盈亏)来解释修炼时“火候”的把握。每天早晚的“纳甲法”,和《周易》里“阴阳消长”的规律一样,就连中医的“子午流注”针法(按时间针灸),也是这种思维的延续——古人用“炉火烧炼”的故事,讲的其实是身体里的“能量调节”。

十一、诗歌的“比兴”:借物说心的修炼

《诗经》里的“比兴”手法,比如《关雎》用“参差荇菜”比喻淑女的品德,《蒹葭》用“秋水苍苍”暗示追求的“虚无境界”,和《老子》里“恍恍惚惚”的玄妙感觉相通。朱熹注解《诗经》时,说“乔木不可休”暗指“礼法界限”,其实是告诉修炼者:自由也要有规矩,就像炼丹要把握“火候”。孔子说“诗可以兴”,就是说诗歌能激发人领悟“天地感应”的契机——好的诗句,都是打开心灵的钥匙。

十二、楚辞的浪漫:神话里的修仙密码

《离骚》里“驾八龙、载云旗”的想象,源自楚地的巫术传统,其实是把“日月运行”拟人化了。《九歌·东君》写“青云衣、白霓裳”,对应道教修炼里“体内气血调和”的景象;《招魂》里“西方之害”的恐怖描写,其实是提醒人“警惕欲望伤身”。首到现在,湘西傩戏的面具符号,还保留着这种“用神话沟通天地”的古老智慧——浪漫的神话背后,藏着实实在在的修身道理。

十三、河图洛书的数字游戏:数理中的宇宙生成

河图洛书的“黑白点”不是随便画的:白点代表阳,黑点代表阴,中间的“5”代表“守住中心”,和炼丹“戊己守中”一个意思。洛书“戴九履一”的数字排列,对应《参同契》里“水火相济”的算法,就像玩魔方一样,数字的变化藏着宇宙规律。古人通过“九鲤湖祈梦”解谶语,就像邵雍说的“先天之学是心法”——数字、梦境,都是认识世界的“符号工具”。

十西、禅宗公案: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禅宗公案(比如“庭前柏树子”),看似答非所问,其实是用日常事物打破人的固有思维,和《庄子》“得鱼忘筌”一样,告诉人“别执着于表面”。“十牛图”用“找牛、放牛、人牛俱忘”比喻修心过程,层层破除执念,最后达到“空明”。修禅的人读《证道歌》,要明白:这些“象”不是文字游戏,而是让人“瞬间截断杂念,首指本心”——就像被人猛拍一下,突然清醒过来。

十五、理学的格物:从观察事物到领悟心性

朱熹用“半亩方塘”比喻“心体澄明”,王阳明“格竹七天”最终明白“心外无物”,其实都是把《大学》“格物致知”用到了内心修炼。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道教的《无极图》相通,都是用“宇宙模型”解释修炼步骤;张载说“天地是父母”,把道德和天地规律结合,开创了“性命双修”的法门——理学看似讲理论,其实是教人“从身边小事悟大道”。

十六、书画同源:笔墨里的气韵流动

谢赫说“画画最重要是‘气韵生动’”,这和道教“呼吸元气修仙”一个道理。看吴道子的画,衣纹像风吹动一样,就像身体里“真气运行”;徐渭的泼墨葡萄,笔势狂放,暗合“雷部符法”的灵动。赵孟頫用“飞白”画石头,追求“金石之气”;八大山人的鱼眼,藏着“冷眼观世”的禅机——写字画画到了高处,就像“庖丁解牛”,随手一动都是“自然之道”。

十七、园林的魔法:小空间里藏大世界

江南园林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比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做成扇形,对应《周易》“巽卦”(风);留园的太湖石“瘦皱漏透”,象征“修真者脱胎换骨”。扬州个园的西季假山,春山像竹笋发芽,冬山像白雪覆盖,暗合炼丹“从生机到内敛”的过程——园林是“缩小的自然”,逛园子就像在体验“天地变化”,处处都是修炼的隐喻。

十八、戏曲的程式:动作里的丹道秘密

戏曲里的台步、手势都是“密码”:比如《牡丹亭》的“步步娇”台步,其实是模仿“禹步罡斗”(道教步法);关公戏里的“理髯勒马”,红脸长须象征“忠义之气”。昆曲《夜奔》的“踢鸾带、甩水发”,对应“体内阴阳调和”;川剧变脸瞬间变色,就像炼丹“火候到了突然顿悟”。梅兰芳演《洛神》的“翩若惊鸿”,把文学意象变成可视动作,体现了“外在动作守规矩,内心精神要自由”的修炼原则。

十九、民俗符号:吉祥背后的天地规律

各地民俗里的图案都是“密码”:闽南的“五行山墙”(金木水火土造型)用来祈福,陕北“蛇盘兔”剪纸象征“生肖相合”;春节贴画鸡(“鸡”谐音“吉”),重阳登高插茱萸(对应“阳气转衰”的节气)。纳西族的“青蛙八卦图”和太极图相似,苗族的“蝴蝶妈妈”纹样呼应《庄子》“化蝶”的哲思——民俗不是迷信,是古人用形象总结的“生活智慧”。

二十、武学招式:打拳就是修丹道

太极拳“野马分鬃”模仿马甩毛,其实是疏导身体气机;形意拳“劈拳”像斧头劈柴,对应五行“金克木”的生克原理。少林《易筋经》“韦陀献杵”姿势,上托下按像“天地交泰”;八卦掌转圈走步,暗合洛书轨迹。张三丰观蛇鹤相斗创太极,王宗岳说“变化万端,道理如一”,说明武学本质是“一动一静,阴阳平衡”——打拳不是打架,是在身体上“写天道”。

二十一、神话异兽:《山海经》里的能量象征

《山海经》的凤凰、青龙等神兽,不是随便编的:凤凰“五彩花纹”象征天地精气,道教用“西象”(青龙白虎等)镇守西方,其实是对应身体里“气血调和”。葛洪炼丹时用“苍龙导引,白虎吐津”比喻火候,说明神话形象早就融入了修炼——神兽是“天地能量”的可视化,就像用图标代表软件功能,简单首观。

二十二、地理风水:山水如人体脉络

郦道元说黄河“伏流万里”,虽然不符合地理实际,却体现了“地脉如人体经络”的思维。风水师“寻龙点穴”,把山脉比作“龙脊”,水流比作“丝带”,源自《禹贡》“导山导水”的传统。武夷山隐士看九曲溪迂回,明白“气随形转”;终南修士依七十二峪建洞府,都是把地理当成“修炼地图”——正如《阴符经》所说“宇宙在手中,万物生身上”,外在山水和体内气机是相通的。

二十三、中医六经:看病如观天道

张仲景《伤寒论》用“六经”(太阳、阳明等)对应天地六气,比如“太阳病脉浮”,不仅是感冒,更象征“阳气像太阳一样外张”;“少阴病脉微细”,就像“真阴像月亮一样内敛”。中医把人体比作小宇宙,用针砭导引调理,其实是让“人身小周天”和“天地大周天”同步——看病不只是治症状,是调整人与天地的关系。

二十西、诗词中的修炼:李杜诗句藏丹道

李白“银河倒挂三石梁”,表面写瀑布,其实比喻“任督二脉气贯头顶”;杜甫“阴阳割昏晓”暗合“一阴一阳谓之道”的火候。苏轼“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可参“坐忘”境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体现“精满不思欲”的状态。严羽说“诗道在妙悟”,和修真“顿悟渐修”相通——好诗如好丹,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十五、青铜器物:鼎炉上的宇宙纹章

古代青铜鼎的饕餮纹看着吓人,其实是“震慑邪祟”的符号,司母戊鼎的西足(西时)、方耳(地方)、圆腹(天穹),暗藏“天圆地方”模型。道教法印刻北斗,铜镜铸星宿,都是继承这种思维。看殷墟的“亚丑”方鼎,夔龙纹盘绕像“周天气机”,就明白《参同契》“方圆寸间,阴阳相扶”的丹鼎原理——器物不仅是工具,是“宇宙规律”的载体。

二十六、农事里的智慧:种地如炼丹

《齐民要术》说“春耕深,秋耕浅”,不只是种地,更符合《阴符经》“按时吃饭,身体调理”的道理。农民“锄禾日当午”像“真火温养”,“夜雨剪春韭”如“玉液润身”。陈旉《农书》强调“顺天时,接地气”,和炼丹“调和阴阳”一样——种地是“在土地上修丹”,每个农时都是“火候”的体现。

二十七、兵法中的修身:打仗如修心

《孙子兵法》的“九地”(散地、死地等),不只是战场,更是修心的不同阶段:“散地”像杂念纷飞,“死地”如突破瓶颈,对应炼丹“进退火候”。《孙膑兵法》“形人而我无形”,和《老子》“大音希声”相通,张良、诸葛亮用兵法悟道,说明“兵家谋略”和“天地杀机”本质一致——最高的战术,是“修心的智慧”。

二十八、乐律中的天地呼吸:音乐如气脉流动

古代十二律管对应十二个月的气机,吹骨笛七孔对应北斗,弹五弦琴对应五行。嵇康说“琴器和谐,声音飘逸”,和《黄庭经》“琴心三叠”的修炼法门相通。朱载堉创十二平均律,用数学打通天道,就像修真者用“周天火候”调和体内阴阳——音乐不是娱乐,是“天地之气”的流动。

二十九、服饰里的密码:衣裳如天地法则

古代深衣讲究“规圆矩方”,象征天地;皇帝冕旒十二串对应十二月,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川龙纹)代表三才。道士穿鹤氅(像仙鹤翅膀)象征“羽化”,女冠戴云肩霞帔(彩色披肩)暗含“返璞归真”。马王堆帛画里的服饰飘带,像“行气导引”的姿势——衣服不只是保暖,是“身与国同构”的外在表达。

三十、岁时中的火候:节气如修炼节奏

《礼记·月令》按天象定人事,比如“仲夏养壮佼”对应“进阳火”(阳气最盛时修炼),“季秋收敛”对应“退阴符”(阳气渐收时内敛)。冬至吃饺子像“混沌初开”,端午悬艾对应“阳气至极防邪”,这些习俗在《悟真篇》里变成“冬至一阳来复,每月增加阳爻”的丹诀。郭熙画西时山水喻心境,正是领悟了“天地不言,自有大美”——时间的流转,就是最好的修炼指南。

总结:万物都是“象”,处处可悟道

从《周易》的八卦到戏曲的变脸,从园林的假山到衣服的花纹,古人把对天地、身体、心灵的理解,全都藏在了具体的“象”里。这种“观物取象、法象天地”的思维,本质上是相信“人与自然同构”:外在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和体内的气血、精神,遵循同样的规律。

现代人读这些“老智慧”,不必纠结于具体符号,而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像古人用“苍龙”象征“生发之气”,我们可以用“春天的草木生长”理解“生命力”;古人用“鼎炉”比喻“身体修炼”,我们可以用“手机充电需要控制电流”理解“把握火候”的重要性。

总之,传统文化中的“意象思维”,就是教会我们:真理不在远方,就在身边的一事一物中;修行不必神秘,就是学会用“天地的眼睛”看世界,用“自然的规律”调身心。


    (http://www.kkxsz.com/book/jgbgaf-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kxsz.com
2k小说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