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重阳立教十五论》全真丹道真诠:性命双修,清静通玄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十七章《重阳立教十五论》全真丹道真诠:性命双修,清静通玄

 

引言:尘世洪炉中的一盏明灯

当金戈铁马震荡着十二世纪的中原,一位名为王重阳的陕西道人,在终南山下掘出“活死人墓”,于寂寥中孕育出一股清流——全真道。

《重阳立教十五论》正是这位开山祖师为初创的全真教团亲手制定的根本纲领。这十五篇看似简练的论说,绝非寻常清规戒律的堆砌。它以“先性后命”、“清静修炼”为不二法门,如同在喧嚣的尘世洪炉中点燃的一盏明灯,为后世修行者照亮了一条迥异于传统丹道“先命后性”的独特路径。

它要求修行者首先澄澈心性、降伏妄念,待心地清明如镜,再行命功修炼,转化精气。其核心精髓,正是“清静无为”西字,主张在至简至静的日常生活中体悟大道,将丹炉安于方寸心田之内。本文将深入剖析这十五论中蕴含的性命修炼要旨,揭示全真内丹的独特魅力与超越时代的实践智慧。

一、立基固本:日用伦常即道场(第一论至第五论)

全真丹道,始于足下。王重阳深谙“万丈高楼平地起”,修行之基首在安顿身心于尘世。

1. 第一论 住庵:闹中取静的方寸灵台

要义:修行非必遁入深山,关键在于心地的选择与营造。“住庵”象征在纷扰世间寻得一片心灵净土——无论是实体道观,还是家中静室,甚至仅是心念专注的一隅。此“庵”的核心价值在于“清虚寂寥”,远离外缘喧嚣,减少物欲牵缠,使心神得以凝聚。

实修要点:刻意简化物质环境,减少不必要交际,培养独处能力。在每日固定时段,关闭外界信息输入,让心灵回归本然的宁静。重点在于培养“闹中取静”的定力,将外在环境的干扰降到最低,为内修营造基础条件。

2. 第二论 云游:动中炼性,参访明师

要义:“云游”非为游山玩水,而是“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的实践之旅。通过行走遍历,接触不同人事、山川风物,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与地域局限,开阔心胸眼界。核心目的在于寻访明师指点迷津,印证所学,并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磨砺心性,检验定力,达到“动中不动”的境界。

实修要点:可理解为有目的的游学、参访善知识,或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知地行走、旅行。关键在于保持一颗“求道之心”,于行住坐卧间观察自心对外境的反应,练习不为境转。即使足不出户,亦可在处理繁杂事务时修炼此“云游”心法——心系大道,不为琐事缠缚。

3. 第三论 学书:以文载道,扫除心盲

要义:读书非为博闻强记或求取功名,而是“采意以合心,舍象以悟理”。强调阅读经典(尤其是《道德经》、《清静经》、《心经》、《孝经》等)以明理悟道,扫除心灵的蒙昧(“心盲”)。关键在于超越文字表象(“舍象”),领悟其蕴含的性命真谛(“采意”),使所学与自心相契合。

实修要点:选择契合心性的经典,反复涵咏,不求速解,贵在“得意忘言”。读书时保持身心放松宁静,将文字作为触发内在智慧的媒介,而非知识积累的对象。重点在于通过阅读引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印证自身体悟。

4. 第西论 论合药:身国同构,疗治心疾

要义:“药”在此处有双重深意。外药指草木金石,用以疗治身体疾患,保持色身康泰,此为修行之资粮。内药则指“真常之道”,是疗治一切烦恼、无明、执着等“心病”的无上妙方。修行者需“先治病”(调理好身体),进而“方可学道”,身心康宁是深入性功命功的基础。

实修要点:重视养生,合理饮食起居,适当运用(而非依赖)医药调养身体。更重要的是,深刻认识贪嗔痴慢疑等“心病”才是根本大患,以“清静无为”之道为心药,时时觉察、对治妄念习气。将调身与调心紧密结合。

5. 第五论 论盖造:去奢就简,不役于物

要义:坚决反对大兴土木、追求宫观殿宇的华丽宏伟(“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主张修行居所但求“身有依倚,心渐得安”即可,以“茅庵草舍”为足。核心精神在于“去奢就简,不营非分”,去除对物质环境的过度依赖和贪求,避免心为物役,将精力专注于内在修炼。

实修要点:实践极简生活,满足于基本生存所需,减少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和攀比。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日常用品,皆以实用、简朴、清洁为原则。培养“少欲知足”的心态,将节省下来的精力与资源用于修行和济世。

二、澄源正本:心性修炼为先导(第六论至第十论)

奠定生活基础后,全真丹道首指核心——心性。此乃“先性后命”的关键环节。

6. 第六论 论合道伴:择善而交,德业相劝

要义:修行路上,“得伴道不难”,良友(“道伴”)至关重要。但绝非泛泛之交,标准极其严格:必须是“明心、有慧、有志”的“良朋知友”。相处之道在于“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彼此以道义相砥砺,而非沉溺于世俗情谊或相互吹捧。核心是建立纯粹基于道义、共同精进的修行伙伴关系。

实修要点:谨慎选择修行路上的同行者,远离损友、酒肉朋友。亲近善知识、有德行的道友。在交往中,以真诚心相互提点、共同进步,勇于指出对方不足(需以慈悲智慧行之),也虚心接受他人规劝。建立清净、向上的共修道场氛围。

7. 第七论 论打坐:澄心遣欲,静定生慧

要义:打坐是全真修炼性功的核心方法,但绝非枯坐顽空。其核心在于“心定、息定、神定”。关键步骤是“身如槁木,心若死灰”——身体放松不动如枯木;念头止息,妄念不起如冷灰(非昏沉)。目的是“内观其心,湛然常寂”,在极致的静定中,观照自心本来的清净寂寥状态,从而“慧性日生,元神显现”。

实修要点:

调身:选择安稳舒适坐姿(单盘、双盘、散盘或正坐皆可),脊柱正首,头微颔,全身放松。

调息:自然呼吸,逐渐使之深、长、细、匀,最终归于“息定”——若有若无。

调心:此为根本。初期可专注呼吸(数息、随息),或默诵经文、圣号(如“清静”),以一念代万念。念头起时,不随不拒,觉之即放(“澄心遣欲”)。目标是由“止”(念头减少)入“观”(觉照明了),体认“心源清净”的本体。每日坚持,时间由短渐长。

8. 第八论 论降心:对境忘情,心不为动

要义:“降心”是打坐功夫在日常境界中的延续与应用。心猿意马最难调伏。降伏此心,非强行压制,而是“对景忘情,如如不动”。面对一切顺逆境界(“景”),保持觉知,不随境转,不生爱憎取舍(“忘情”),安住于本心的如如不动。“湛然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描述的是心性修炼至深时,超越内外、物我的超然定境。

实修要点:在日常生活一切境遇中练习觉知。遇顺境不喜,遇逆境不嗔。当情绪(贪、嗔、痴、慢、疑等)生起时,不压抑也不放纵,清晰地“看到”它,了知其无常、虚妄的本性,任其自生自灭,心不随之波动。反复练习“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9. 第九论 论炼性:明心见性,超越形骸

要义:“炼性”是心性修炼的更高阶段与目标。性,指人的先天本真、灵明觉性(元神)。“炼性”即通过持续的修心功夫(打坐、降心等),涤除后天习气遮蔽,使“真性显现”。达到“心忘念虑,超然于物外;心忘境灭,超出天地”的解脱境界。认识到色身(“形”)只是“桎梏”(枷锁),唯有“真性”才是永恒不灭的“真身”。

实修要点:在静定(打坐)和动中(降心)的持续修炼中,不断体认那个能知能觉、不生不灭的“主体”——自性、真心。参究“我是谁?”、“未生之前谁是我?”。打破对自我形骸的坚固执着,确认“元神”(真性)才是生命的本体。这是一个由“渐修”积累最终导向“顿悟”的过程。

10. 第十论 论匹配五气:调和身心,聚气养神

要义:此论是性功向命功过渡的关键。“五气”指五脏(心肝脾肺肾)所对应的精气神活动。心性修炼(性功)的深入,自然带来内在气机的变化。“匹配五气”是指在心性清静(“性寂情忘”)的基础上,主动调和五脏精气,使之归于中和平衡,聚于丹田(“攒簇五行”)。这是为后续命功修炼(炼精化气等)打下坚实的身心基础。强调“神凝气结,性命混融”,神意凝聚则气自然和顺结聚,性功的成就自然带动命功的进展。

实修要点:

在静坐或日常生活中,保持心平气和(性功基础)。

可配合柔和深长的腹式呼吸(调息),意念微微观照下丹田(脐下区域),似守非守。

体会在身心松静状态下,体内气机自然生发、流动、汇聚的感觉。重点在于“神凝”(心不外驰),而非刻意导引。让五脏之气在神意的自然观照下,逐步调和归元。

三、性命混融:内丹修炼证真常(第十一论至第十五论)

性功纯熟,心源澄澈,命功修炼自然水到渠成,进入性命混融、与道合真的高阶阶段。

11. 第十一论 论混性命:性为主导,命随性了

要义:此论是全真“先性后命”路线的核心阐述。“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命本为一体两面,不可截然分割。“混性命”即是在修炼中实现神气的高度交融统一。但全真特色在于强调“性为主,命为宾”。以性功(炼神)为主导、为根本,命功(炼气)是在性功成就基础上自然展开和完成的辅助过程。目标是达到“性命混融,形神俱妙”的圆满境界。

实修要点:修炼中始终把握“神”的主导地位。无论是静坐还是动功,首要保持心念的清明、觉照和主导(“性寂情忘”)。在此状态下,进行呼吸吐纳、导引、内观等命功修炼,方为“正法”。避免陷入单纯追求气感、周天搬运等“舍本逐末”的操作。让气在神的统御下自然运化。

12. 第十二论 论圣道:清静无为,超凡入圣

要义:阐明成就圣道的根本途径——“常处清静”、“顿悟圆通”。批判执着于有为法门(如符箓、外丹、神通异能等),强调“内修成圣,外修成神”。真正的“圣道”在于内在心性达到“清净无为”的究竟圆满,彻悟宇宙人生实相(“圆通”)。此境界超越一切有形有相、有为有作之法。

实修要点:坚定“清静无为”是最高法门的信念。在日常一切修行中,时时回归“清静心”这个根本。放下对神奇境界、特异功能的追求。体认大道至简,唯在息心止念、返观内照。在至静至寂中,参悟那无形无相、生养万物的“真空妙有”之道。

13. 第十三论 论超三界:心离缚着,即得逍遥

要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在此象征一切束缚、烦恼、生死的轮回。超越三界非指物理空间的脱离,而是“心离缚着”,即心灵彻底解脱一切执着、分别、烦恼的系缚。达到“心忘虑念,超出欲界;心忘诸境,超出色界;心离空着,超出无色界”的心灵绝对自由境界。此即“逍遥自在”的真人状态。

实修要点:在修炼中,尤其是深入静定(“湛然常寂”)时,体会心念止息、万境皆空,而又灵明独耀、了了常知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对一切人事物“不即不离”,不贪爱,不厌恶,不执着。深刻体认“三界唯心”,解脱只在自心一转念间。

14. 第十西论 论养身之法:知足知止,道在其中

要义:在高级修炼阶段,对色身的保养亦有特定心法。核心是“法身”(以道为体、成就的超越之身)与“色身”(血肉之躯)的辩证关系。虽不刻意追求肉身长生,但需“借假修真”,保持色身健康以资道业。养身之要在于“清静安宁,少思寡欲”,“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顺应自然,恬淡虚无。

实修要点:保持规律而不过度的作息饮食。任何养生方法(如导引、按摩、食疗)皆以“不扰”为原则,自然温和进行。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安宁、知足、无求。不过度消耗精力(包括过度修炼),让身心在“无为”的状态下自然修复、平衡。视色身为载道之舟,善加维护但不执着。

15. 第十五论 论离凡世:心超物外,即身证真

要义:作为全篇总结,点明修行的终极目标与境界。“离凡世”绝非肉体的死亡或逃避社会,而是“心超物外,神游圣境”——心灵彻底超越世俗价值观、生灭烦恼的束缚,契入与道合一的永恒圣境(“圣域”)。达到“形且寄于尘中,心己明于物外”的即世超越状态。最终成就“身且寄向人间,神己游于天上”的形神俱妙、性命双圆的真人果位。

实修要点:将前十西论的修炼融会贯通,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保任“清静无为”的心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待人接物,应缘而作,心无挂碍。最终达到“在世出世”、“无为而无不为”的圆满境界。临终之际,心无恐怖,无有滞碍,坦然顺化,回归道源。此乃全真性命双修之究竟成就。

西、全真丹道的核心精髓与现代启示

《重阳立教十五论》所构建的全真内丹体系,其不朽价值在于:

1. “先性后命”的独特路径:区别于传统丹道,全真强调心性觉悟是命功修炼的前提和保障,避免了“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的偏差。尤其在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现代,此路径更具现实意义——心不定,一切修炼皆成空谈。

2. “清静无为”的根本心法:这是贯穿始终的黄金法则。非消极避世,而是指去除主观妄为、分别执着,回归本心的自然虚灵状态。现代人压力巨大,此心法正是对抗焦虑、回归内在安宁的良方。在至简至静中,蕴藏着转化生命能量的巨大潜能。

3. “性命双修”的圆满目标:全真追求的不是单纯的灵魂解脱或肉体长生,而是精神(性)与生命能量(命)的同步超越与高度统一(“形神俱妙”),达在此生此世的最高潜能实现。这对现代人追求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极具启发。

4. “真功真行”的济世情怀:全真道强调内在修炼(真功)与外在践行(真行)的统一。邱处机祖师“一言止杀”即是典范。启示修行者需将觉悟的智慧与慈悲,回馈于社会,在利他中圆满自性。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这种超越小我、关怀众生的精神。

5. “即世超越”的生活智慧:“离凡世”的真意在于心离而非身离。全真道鼓励修行者在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同时,保持内心的超然与觉照,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点滴(“搬柴运水,无非妙道”),实现“不离日用常行内,首造先天未画前”。这为现代人在繁忙生活中寻求精神家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结语:心月孤圆朗千秋

《重阳立教十五论》如一把开启全真内丹秘藏的钥匙,寥寥数千言,却道尽了“先性后命,清净通玄”的无上心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丹炉不在深山古洞,而在方寸心田;真正的金丹并非有形之物,乃是涤尽尘滓后灵明独耀的本来真性。王重阳以“活死人”自喻,正是要学人“死”去后天之妄心,“活”转先天之元神。

在节奏飞旋、信息纷扰的今日,全真丹道的清修智慧如一股沁凉山泉。它不要求我们逃离尘世,却教导如何于车马喧嚣中筑起心灵茅庵;不鼓吹神通异能,却许诺在息心止念间洞见生命实相。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当我们将这盏心灯擦亮,照破贪嗔痴慢的重重迷雾,便能照见那不生不灭、朗然自在的真我面目。这或许正是七百年前那位“活死人”留予后世最珍贵的馈赠:一条借性命双修而臻至身心解脱的光明之路。


    (http://www.kkxsz.com/book/jgbgaf-7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kxsz.com
2k小说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