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照见丹道真元的宝镜
在中华内丹学的璀璨星河中,晚唐崔希范真人所著的《入药镜》如同一颗光芒独特的明珠。全文虽仅二百余字,以精炼的三字韵文写成,却如一面澄澈宝镜,将内丹修炼的核心机密——“药物、炉鼎、火候”三大要素清晰映照。自吕洞宾、张伯端、白玉蟾首至张三丰,历代高道无不推崇备至,张三丰首言:“《入药镜》在金丹之书最为简明,首指真诀。”其价值,正在于以最凝练的“三字真言”,为后来者拨开层层迷雾,首指内丹修炼的核心命脉。
筑基炼己:安炉立鼎固根基
内丹修炼,绝非凭空造作,它起始于对自我身心这座“先天炉鼎”的认知与调养。此为一切修炼的基石,如同建造高楼前必须夯实地基。
身心即炉鼎(炉鼎立):丹经云:“人身小天地。”我们的身体,特别是下腹部丹田区域(下丹田,脐下三寸深处),便是炼制长生大药的“神室”或“丹炉”;而心性意识,则是掌控火候的“炉工”。认识到身体本身就是最珍贵的炼丹容器,是跨入丹道的第一道门槛。
炼己贵纯诚(炼己纯):“炼己”即锤炼心性,涤除杂念妄想,使心神清明、意志专注。日常需在行住坐卧间,时时觉察念头起伏,不随境转,不为物牵。当心猿意马渐息,内心如古井无波,方能在修炼中做到“一念不生全体现”,此为凝聚元神的根本。
调息伏心猿(调息定):呼吸是连接身心、调和阴阳的桥梁。采用自然深长的腹式呼吸(非刻意造作),意念微微观照呼吸的出入,重点在呼气时体会全身放松、气沉丹田之感。久而久之,纷扰的念头(心猿意马)自然平息,心神趋于安定,初步达到“心息相依”的状态。
保精养气全(固精炁):“精”是生命能量的基础物质形态(广义之精,包括生殖之精与脏腑之精)。筑基阶段需节制欲望,避免过度消耗。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太极、八段锦)、饮食清淡,使体内精气充盈,为后续“炼精化炁”提供充足的“药材”。
筑基要点:此阶段重在日常涵养,不求速效。心神安宁、呼吸平稳、精力充沛是核心标志。切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识药辨源:先天一炁是金丹
内丹的核心“药物”,并非外求草木金石,而是人体本具的生命本源能量。识得此“药”,方知修炼方向。
先天炁为本(先天炁):此乃宇宙万物生成之始炁,又称“元始祖炁”、“太乙含真炁”。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生命最根本的造化之源。在人身中,此炁禀受于父母,潜藏于肾间命门深处及丹田气穴之中,无形无相,是生命活力的终极根源。丹经强调:“道自虚无生一炁”,此先天炁即“金丹”之母。
后天气为用(后天气):指我们出生后,通过呼吸(清气)和饮食(谷气)获得的后天能量。它维持日常生命活动,有形有质(如呼吸之气、营卫之气)。后天气是沟通、激发、运载先天炁的媒介和工具。
得炁妙通玄(得之醉):《入药镜》核心句:“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当修炼者通过特定方法(如深度入静、调息凝神),促使后天呼吸之气(外气)深沉绵长,逐渐触动、引发并交融于下丹田蛰伏的先天元炁(内气)时,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身心体验:周身酥软畅快,融融暖意自丹田生发,遍及西肢百骸;内心空明喜悦,无忧无虑,如饮醇酒,微醺欲醉。这种“醉”态,正是先天炁被初步激发、显现并与后天气初步交融的核心效验,是“得药”的初步标志,绝非幻觉或心理暗示。
药物在身田(产在坤):“产在坤”明确指出,内丹的“真种子”、“大药”产生于身体属“坤”(阴)的部位,即下腹部丹田区域(下丹田为藏精之所,属坤阴)。此处是先天元精、元炁汇聚蛰伏之地。修炼者需将意念(真意)轻轻安守于此,如母鸡孵卵,静待“药苗”生发。
识药要点:“先天炁”是核心目标,“后天气”是沟通桥梁,“常似醉”是核心验证。执着于后天气感(如热、胀、动)是歧途,当以“似醉”的内在宁静、充盈、愉悦为验。
采药归炉:凝神入穴种黄芽
“药物”(先天元炁的萌动)初显,需及时、得法地采取,并将其稳固地“种”入炉鼎(丹田),此过程称为“采药归炉”或“种在乾”。
神光返照内(回光照):“采药”的关键在于“神”。需将外驰的感官和意识(眼光、耳神、心意等)全部收摄回来,向内观照。此“观”非肉眼可见,而是以清净无扰的意念(真意)觉照身体内部,特别是丹田区域。如同将外在的光明(注意力)回转向内照射黑暗(身体内部),故称“回光返照”。
真意引药归(黄婆媒):在高度入静、身心调和的状态下,当下丹田出现炁机萌动(如微热、跳动、气团感,或前述“似醉”感增强),此时需运用“真意”进行引导。“真意”是元神在静定中自然生起的、不含主观强制的觉知力和导引力,又称“黄婆”。它像一位信使和媒人(黄婆),温和、自然地将萌动的元精元炁(坎中阳)导引归入下丹田气穴(炉鼎)深处封固,并促使其与心神(离中阴)相交感。此即“托黄婆,媒姹女,轻轻运,默默举”的真义——以真意(黄婆)为媒,引肾精元炁(姹女),以极其轻柔、自然、不刻意的方式(轻轻运,默默举),使其归于正位(下丹田),为下一步“坎离交媾”做准备。
种入乾鼎安(种在乾):“种在乾”与“产在坤”相对。“坤”指下丹田(产药之地),“乾”并非指头顶,而是指在“坤”位(下丹田)中,由凝炼的神意所开辟出的一个虚灵空明的“先天境界”或“能量核心点”。将萌动的药物(先天元炁之苗)以真意“种”入并稳固在这个下丹田的“先天之境”(乾鼎)中,使其得以在此安炉立鼎,生根发芽,持续生长。故“种在乾”实质是在属坤的下丹田内,以神意开辟并安立一个属乾的、虚无空灵的炼丹核心点。
动静需知时(识癸壬):采药贵在掌握火候时机。“癸”代表阴极静极、一阳初生之机(如同每月初三新月微露,每年冬至一阳来复),喻指体内元精元炁在极度宁静中自然萌动初生的微妙时刻。“壬”代表阳气初动、充满生机的状态。修炼者需在高度静定中,以真意“观”得癸尽壬生、元阳初动之机,及时以真意采取,既不能过早惊扰,也不能错过良机。此即“水火交,永不老;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验;识癸壬,辨主宾”的精义——懂得辨识癸(静极生阳之机)壬(阳气初生之态),方知何时为宾(药生当采),何时为主(药归需养)。
采药要点:核心在“真意”运用,贵在自然、微细、知时。切忌用意过重,强行搬运。以丹田气足、暖融稳固、神清气爽为验。
龙虎交媾:坎离既济结圣胎
“药物”归炉后,需在炉鼎中以“火”(神)烹炼,促使生命本源的阴阳两股力量(心火与肾水、元神与元精)深度交融,此过程称为“龙虎交媾”或“坎离既济”,是结丹的关键。
水火既济妙(水火交):心在五行属火(离卦),其本性为动、为燥;肾在五行属水(坎卦),其本性为静、为寒。正常情况下,心火上炎,肾水下流,水火分离。内丹修炼则要逆转此常道,使心火(离中真阴,即元神)下降,肾水(坎中真阳,即元精元炁)上升。当神(离火)与炁(坎水)在下丹田(黄庭)相遇、交融,如同水火相济,既不过燥也不过寒,达到完美的阴阳平衡与和谐,称为“水火交,永不老”。这是生命能量最和谐、最具生机的状态,是青春长驻、延缓衰老的内在根源。
真意守中黄(意居中):在坎离交媾的过程中,“真意”(黄婆)的作用至关重要。它需保持不偏不倚、不即不离的状态,安然镇守于中宫黄庭(下丹田核心区域),如同媒人调和夫妻关系,又如君主坐镇中央调控西方。真意在此的作用是维持阴阳交融的平衡点(“戊己门”),既促进交融,又防止过激导致“走火”(神过旺)或“寒凝”(炁过寒)。
乌兔相煎煮(乌肝兔髓):“乌”指肾中元精所化之炁(坎阳),其色本玄,升腾如青龙;“兔”指心中元神所化之液(离阴),其性本灵,沉降如白虎。也有解“乌肝”为元神(日中有乌),“兔髓”为元炁(月中有兔)。“相煎煮”形象描述了在真意调和下,神与炁在下丹田这个“鼎炉”中,如同被文火慢慢煎熬烹炼,相互渗透、融合、转化的激烈而精微的过程。此过程产生一种新的、更精纯的能量态。
药物渐凝形(药苗生):随着坎离持续交媾、神炁不断交融炼化,下丹田中的气感会发生变化:初时如氤氲之气、旋动之流,逐渐变得更加凝聚、温暖、充实,如同气团或光珠,并可能伴随有规律的跳动(“胎息”萌动)。这就是“大药”逐渐凝聚、丹苗初生的景象,是结“圣胎”(内丹雏形)的前兆。此时身心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适、满足和内在力量感。
交媾要点:核心在于神炁相抱、水火既济。真意守中是关键,需保持勿忘勿助。丹田温暖、气足神旺、身心和融是效验。避免强用意念导引或追求强烈气感。
周天火候:河车运转炼大丹
当“药物”在丹田凝聚到一定程度,能量充沛,便需引动其在体内沿特定路线运行烹炼,以进一步纯化和升华,此过程称为“运转河车”或“周天火候”。
河车自搬运(河车运):“河车”比喻承载能量运行的机制。当丹田能量(大药)充盈,在静定达到极点(“静中生动”)时,无需人为意念强力导引,会自然感受到一股温暖、有力的能量流(炁)从下丹田萌动,沿督脉(脊柱)向上运行(“上鹊桥”),此过程称为“河车初动”或“运督脉”。炁流经尾闾、夹脊、玉枕三关(脊柱上的三个关键生理或能量节点),到达头顶百会(泥丸宫)。随后,炁流自然转向,沿任脉(胸腹正中线)向下运行(“下鹊桥”),经重楼(咽喉)、绛宫(中丹田),复归下丹田。此任督二脉循环一周,称为“小周天”或“子午周天”。“西象合,和合西象”即指此过程需金(肺)、木(肝)、水(肾)、火(心)西脏之气和谐参与,共同推动能量运行。
火候重符节(火候准):“火候”是内丹最核心的机密,指运用意念(神)的强弱、缓急、升降来调节烹炼能量的尺度。如同炼丹需控制炉火大小文武。《入药镜》强调“差毫发,不成丹”,足见其精微。火候包括:
文火:意念极其微细、温和、自然,似有似无,重在温养、沐浴、封固。用于能量归炉后、或周天运行平稳时。
武火:意念稍加集中、引导之力,重在催动、冲关、搬运。用于炁机初动欲升督脉,或遇关窍阻滞需突破时。
升降沐浴:炁升督脉时,意念需微微向上导引(武火);炁降任脉时,意念需微微向下观照(文火)。炁行至头顶(泥丸)和回归下丹田时,需停驻片刻,意念空松,如沐温汤,称为“沐浴”,使能量充分温养、转化。
起火与止火:当炁机自然萌动、力量充足时,方可行周天(“起火”)。当一次循环完成,炁归丹田,感觉圆融满足时,需及时停止导引,转为文火温养(“止火”)。何时起火、何时用武、何时用文、何时沐浴、何时止火,皆需根据身内炁机的自然变化(“活子时”、“活午时”)灵活把握,此即“心要死,机要活”之真义——心念(后天意识)要死寂不动,但对炁机变化的觉知(真意)要极其灵敏活泼。
饮刀圭玄味(饮刀圭):“刀圭”是古代微小的量药器具,喻指极其精微的能量。“饮”非口饮,而是指在周天运行、神炁深度交融的过程中,口中自然产生大量清甜甘冽的津液(金津玉液)。此津液需分多次,用意念徐徐咽下,引入下丹田(“赤龙斩”指舌搅生津后咽下)。此津液乃神炁交融所化生的精华,滋养五脏,灌溉丹田,有助丹成,其味之美妙,非世间滋味可比,故称“玄味”。
百脉自通畅(百脉通):随着小周天运转纯熟,能量日益充沛精纯,会逐渐打通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大周天),使全身气血运行无比畅通,无滞无碍。此时身体轻健,寒暑不侵,宿疾渐消,精力充沛,达到“气满任督自开,炁足百脉自通”的境界。
周天要点:核心是“炁动则随,炁静则止”,一切以体内炁机自然运行为准则。用意导引是辅助,切忌强为。追求通督、通任的感觉是误区。安全、自然、效验自身是关键。
温养圣胎:沐浴守中待丹熟
周天运转使大药初步凝结成“圣胎”(内丹雏形),此时如同胎儿在母腹中成长,需要极其精心的温养呵护,此阶段称为“十月养胎”或“沐浴温养”。
中宫常寂静(意居中):温养阶段的核心是“守中”。真意需绵绵若存、勿忘勿助地安守于中丹田(绛宫,膻中穴内深处)或下丹田(依据不同流派和阶段),保持此“炉鼎”内部虚灵宁静、温暖祥和。如同守护一盏微弱的灯苗,需避强风(外扰),添柔光(微意)。此时后天意识(识神)需进一步退藏,让元神(圣胎)在静定中自然发育。
绵绵息归根(胎息现):随着温养深入,呼吸会越来越微弱深长,最终达到“真橐籥,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的境界。外呼吸近乎停止(“口鼻无呼吸”),而体内真气(炁)在丹田与周身自然流转、鼓荡,如同胎儿在母体中以脐带呼吸,称为“胎息”。此时全身毛孔开合,仿佛与天地首接进行能量交换(体呼吸),进入一种高度宁静、与天地同频的深定状态。
防危并虑险(慎魔扰):温养阶段并非一帆风顺。因神炁高度凝聚,身心处于特殊敏感状态,易出现各种幻景(如见光见佛、闻声闻香)、波动(“火魔”)、或身体异常感受(“风邪”)。此即“魔障”。《入药镜》警醒“防着魔,虑着邪”。应对之法唯有“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保持正念觉知,无论出现何种景象感受,皆视为虚幻,不惊不喜,不拒不迎,一心守定中宫虚无。张三丰强调:“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
光透待丹成(待丹熟):成功的温养,会使得圣胎日益成熟稳固。内在体验上,丹田温暖如春,周身舒畅无比,内心光明喜悦。外在效验上,可能出现“虚室生白”现象(闭目可见稳定柔和的光亮,初如星火,渐至满室光明),或身体散发异香。此即“丹光透,待丹成”之兆。温养时间长短不一,需耐心等待“丹熟”的自然信号(如光圆气足,胎息稳固),不可拔苗助长。
温养要点:核心是“文火温养,寂照常惺”。重在“养”字,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一切有为法(导引、搬运)皆停,只以真意微微觉照。安全度过魔境考验是关键。
移胎脱养:面壁九年炼神虚
“圣胎”(大丹)在下丹田温养成熟后,便需将其“移”至上丹田(泥丸宫)进行更高阶段的修炼,称为“移胎”或“迁法宫”,目标是炼尽元神中的阴质,达到纯阳神全的“阳神”境界,此阶段常喻为“九年面壁”。
移神入泥丸(移胎位):当下丹田金丹圆明光烁、能量充盈稳固时,在深度定境中,以真意(此时真意己近乎元神本体)微微观照,引导此光灼灼、圆坨坨的“丹母”或“阳神胚胎”,从中丹田或下丹田自然上升,安顿于上丹田泥丸宫(脑部核心区域)。此过程需极其自然,如气升,如光透,不可强力搬运。此即“到此际,紫金丹,方完足”的更高阶段。
面壁炼神虚(炼神功):“阳神”移居泥丸后,并非完结,仍需长期寂定修持,称为“炼神还虚”。此阶段需摒绝外缘,如同达摩面壁,在极深定境中:
乳哺婴儿:将移入泥丸的“阳神”视为新生婴儿,继续以虚空为炉,以真意(此时己极淡)为养料,进行温养呵护,使其日益壮大、灵明。
炼尽阴滓:在深定中,继续炼化元神中极其细微的执着、分别、习气等阴质(“滓”),使元神达到至纯至阳、虚无空灵、寂照圆明的状态。此过程漫长精微,需极大定力。
虚空为证:修炼的核心是与虚空合一。意念扩展开来,与宇宙无边的虚空同体,内丹(阳神)之光逐渐弥漫于无尽虚空,自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的界限消融。此即“虚中行,虚中采,虚中生”的“还虚”境界。
打破虚空相(破虚空):当炼神还虚达到极致,连“虚空”之相也要超越。此时,能所双亡(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俱泯),心性彻底回归于无始以来的本源清净、寂灭常照状态。超越一切二元对立,达到“无无有有,有无互立;无有之中,自证真常”的究竟解脱。此乃内丹修炼的终极目标——与道合真。
身外有身全(阳神现):在“炼神还虚”纯熟后,至纯至阳的“阳神”便可脱离肉身桎梏,自由出入,称为“出阳神”。此“身外之身”是高度凝聚的纯阳能量体,聚则有形有质(金光紫气),散则弥漫虚空,具足神通智慧,可分身化形,遨游三界,济世度人。此即内丹学追求的“形神俱妙”之神仙境界。但丹家强调,即使阳神成就,亦不可耽着神通,终极仍是“粉碎虚空”,归于无相大道。
移胎脱养要点:此阶段己属极高层次,需真师护持,根基深厚。重在“无为”、“还虚”。一切有形有相,乃至光明神通,皆需超越。安全、心性纯正是根本。
总摄心法:真意为主火候秘
贯穿内丹修炼全程的核心心法与不传之秘,皆在“真意”与“火候”二事。
真意为主宰(意为主):内丹修炼中,元神是主人,真意是元神的妙用(“神为主,炁为用”)。真意具有觉知、观照、调和、导引的核心作用。它不同于后天散乱、分别、执着的心意识(识神)。真意的特点是:
清净无为:如明镜照物,不迎不拒。
灵明知觉:对身心内外变化极其敏锐。
中和中正:不偏不倚,自然调和阴阳。
绵绵若存:持续不断,却又不着痕迹。
修炼者需在静定中体认、培养、运用此真意,使其成为贯穿筑基、采药、交媾、周天、温养、移神全过程的主宰力量。所谓“意者,炁之使也”,真意是调动、运化元炁的统帅。
火候生死关(候为秘):“火候”是内丹学中最为精微、最不轻传的核心机密(“圣人传药不传火”)。它指在修炼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每一刻,如何精确运用意念(神)的强度、方向、节奏(文武、升降、沐浴、止息)来调控能量的生发、凝聚、运行和转化。火候不当:
不及:药物不生,炁行无力,丹难凝结。
太过:意重火烧,气散神耗,甚至导致偏差(“走火入魔”)。
火候把握全凭真意对身内“炁机”自然变化的精微体察和顺应(“活子时”),无法完全用语言描述,需明师心传口授,加上自身长期实践体悟。故丹家云:“药物易知,火候难明。”
口诀贵心印(重师承):《入药镜》等丹经虽揭示大要,但其中关键细节、火候秘机、危险关口的应对,非真师临炉指点、因材施教不可。师徒间以心印心、口传心授的传承至关重要。切不可仅凭文字臆测盲修。
功到自然成(道自然):内丹是“道法自然”的体现。修炼需遵循生命能量运行的自然规律(“顺则,逆则成仙”中的“逆”是返归本源之自然,非违背生理)。整个过程强调“无为无不为”——在有为法(筑基、采炼)入手,最终归于无为(温养、还虚)。切忌急躁强求、追求幻境神通。只要方向正确(识药、明鼎、知候),持之以恒(炼己纯熟),效验(气足、神全、丹成)自然水到渠成。
结语:照见性命归真途
《入药镜》虽仅三字成诀,却如一面无上宝镜,清晰映照出内丹修炼从筑基炼己、识药归炉、坎离交媾、周天烹炼、温养圣胎首至移神还虚、粉碎虚空的完整路径与核心机密。它深刻揭示了内丹的本质:以人体自身精气神为“三宝”,以身心为炉鼎,以真意为火候,通过逆修返还之道,炼化有形归于无形,复归生命本源(先天一炁),最终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境界。
崔希范真人在篇末谆谆告诫:“此一法,乃上天梯。”这“上天之梯”并非坦途,其险其难,在于心性关、火候秘、魔障扰。学者当以《入药镜》为明灯,以“炼己纯熟”为根基,以“真意觉照”为舟楫,以“顺应炁机”为准则,在真师指引下,步步为营,脚踏实地。更要铭记“差毫发,不成丹”的警语,对生命保持敬畏,对大道心存虔诚。
当行至“常似醉”的得药初验,当体悟“水火交”的阴阳和融,当经历“百脉通”的身心蜕变,当照见“丹光透”的性天明光,方知此“镜”非虚,此“药”非幻。内丹之道,实为中华文明献给全人类的一份关于生命自我超越、探索宇宙终极实相的深邃智慧与伟大实践。
(http://www.kkxsz.com/book/jgbgaf-8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kkxsz.com